首页> 详情

去江苏省美术馆看30幅“新江苏”巨画

2012-08-17 |浏览:2199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秦剑铭画作《金鸡报晓》

 

  

 

  

秦剑铭

 

   1961年,江苏省国画院在京城举办了“山河新貌”画展,轰动全国,开创了著名的新金陵画派。51年后的今天,一场名为《新江苏,新风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写生作品》的捐赠展暨秦剑铭山水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隆重拉开帷幕。画家秦剑铭将创作的30幅“新江苏、新风貌”重磅画作悉数捐献江苏省委,省委交由江苏省美术馆收藏陈列。这批画作,薪火相传了新金陵画派的创作精神,同时又有了对时代面貌的崭新捕捉。昨日,扬子晚报记者专访了这位新金陵画派的传人秦剑铭,江苏省美协主席宋玉麟和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孙晓云同时受访。

  扬子晚报记者 冯秋红 文/摄

  “新金陵画派这条路我会一直走到底”

  这是年届70的秦剑铭首次在南京办个展。虽然才艺不凡、年少成名,虽然多次与亚明等老先生合作作画,虽然,他创作的《北戴河》、《峡谷新声》、《蓬勃新姿》等画作曾轰动全国画坛,但一直低调的他,却极少在公众面前露脸。

  促使他走出来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新金陵画派的艺术之路在今天渐渐被边缘化,目睹有些画家喜欢画老百姓看不懂的东西,有些画家不出去写生就画山水,种种现状让他忧心如焚。他希望用自己的画作告诉世人: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反映生活;不要放弃向传统学习,拥有深厚的笔墨功夫,才能在创作中融会贯通,“新金陵画派这条路,我会一直走到底”。

  回忆这30幅画的创作过程(其中有两幅与徐建明、高鸣合作),他不由感叹:“太苦了”。譬如,画苏州金鸡湖,高楼林立,怎么画?太难了!这些建筑怎么画都觉得僵硬。于是,他日日夜夜地看,寻找最佳突破口。有天一早4点钟,他爬起来看,一下就惊呆了,只见金鸡湖水汽弥漫,一切都迷迷蒙蒙的,那些高楼也显得生动起来。于是他决定画《金鸡报晓》。

  画南通濠河,他转了三天,整晚整晚睡不着。围着濠河转啊转,直到周围的建筑都了然于胸。为了找最高的高度,他爬上一个高楼,东看西看,一不小心差点滑下去。

  因为有很多是崭新的内容,传统国画中很少涉及的,于是他多方试验,吸取西洋画等等的特点进行创作。他画银杏,几十万片叶子笔笔认真,颜色、层次、形状变化捕捉得一丝不苟;他画鹤,88只一只不少,“其实他可以用大写意手法一笔带过,其实他画18只也可以过关”,孙晓云非常感动:“他的全身心投入,那种对艺术尽善尽美的追求感染了我们。”

  “他的创造在于画出了当代城市面貌”

  而在宋玉麟眼中,曾直接受教于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的秦剑铭是非常刻苦、“最用功的一位”学员。“新金陵画派之所以能形成,原因有三:一是老先生们有非常好的中国传统画的基础;二是新时代召唤下一种责任感;三是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当时全国各地画家都在尝试旧瓶装新酒,但很多人不过是在旧技法中加些汽车、高压线,看上去别别扭扭的很不协调,只有江苏画家做到了完美结合,所以获评:把夹生饭煮熟了”,宋玉麟说,秦剑铭沿着新金陵画派这条路,在老一辈手把手的教导下一路走下来的。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走出了与老先生们不同的艺术个性面貌。“改革开放30年来最大的变化是城市面貌的变化”,宋玉麟说,秦剑铭的画作生动地表现出了这种变化,“老先生们大量的作品都是以山水为主,建筑为辅;而在剑铭的作品中城市风貌与建筑是主体,这在艺术表现上是非常难的。用毛笔来画那么直的建筑线条,这需要技术上的准备,也需要虚实处理的功夫和色彩的巧妙调配。你看他的这些大画,都非常透明,一点不脏,非常蓬勃,有一种光的感觉,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有一种交响乐般的整体艺术效果”。对于这批作品,现场的著名书法家孙晓云精辟地评价了五个“最”:当代画家捐赠数量最多,尺幅最大,规模最全,艺术水准最高,最贴近当代生活。

  而秦剑铭则披露:画展最大特点是30幅巨作上每幅均有孙晓云题字,而且这不是一般的题字,“所有的画作名字都是她取的,文字由她撰写。由于这次是画作拓好了挂在墙上竖着写,写的时候她两腿一直在抖”。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翔子,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江苏省美术馆看民国大师真迹

下一篇: 徐悲鸿作品展暨国际美术作品展开幕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