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孙伯涛_抱纯守真寓多于一 形简意足大气磅礴

2010-10-27 |浏览:1816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孙伯涛近影 (摄于济南漱玉泉)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在看到他的汉马以后,盛赞道“悲鸿后继有人”;原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天津文联主席、天津作家协会主席、著名学者方纪褒扬他的汉马、汉鸡为“画坛独步”,有“汉唐风韵”,“放笔直扫、神趣天成”之势;著名画家范曾在1988年参观天津画院展时,看到他的画,拍着他的肩膀说:“看了贵兄三张画,其他的画不用看了,有个性,有境界,有气魄!”;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原贵州画院院长著名画家鲁风对他的画格外欣赏,称赞他的画“有灵透感,画的很松秀,这在画家是很难得的。”;著名作家、学者林希在赞美他的绘画时说:以奔马的奇志所创建的高风情境,他的山水花鸟于磅礴气势之外,更体现了清新、隽永的雅趣。

  他笔下的汉鸡显现出了他的淡雅、清高、深沉的人生思考。读他的鸡图,我甚至感到他已取得了对生命的感悟,他于画马时所仰慕的古人“无所求”的崇高境界,于鸡的形象,以至于在画鸡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更有新的含意;日本株式会社世界企画营业部主任保本正忠对他的画更是赞不绝口:“‘汉马’系列完成了东方美与现代美,是具有中国特色现代美的艺术精品。”;意大利著名画家马可在评论他的汉马《呼我以马》是这样说的:“这样的画与“汉马系列”、“汉鸡系列”同现代绘画一样非常注意表意,注意造型与结构,动物画得这样生动夺目,同时注意纸本身的色彩与墨色的协调,当然画面上的朱红与群青起到了调解作用,画面上除了造型变化强烈外,能用少许色彩使画面活跃起来,艺术造诣是相当高的。”;日本著名油画家吉川清子对他的汉马也是大加赞赏:“日本也有很多画马的画家,但是画不了这样简单生动,马头上的朱砂与马身上的群青用的很美妙,技法高超。‘汉鸡系列’画得极简单、极生动,每只鸡都很具活力,尤其是正面鸡与尾部面向观众的鸡很难画,先生画的极生动优美,很佩服。整体看先生的绘画语言符号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东方的、属于中国的、属于现代的,先生一定要带画去日本,让同行大开眼界……

  如此众多中外美术界大腕所评论的大画家,就是天津画院成立以后第一个出版个人画册、第一个搞个人画展的著名国画大师孙伯涛先生。

  著名国画大师、著名金石学家孙伯涛,名振海、以字行,回族,山东临清市人,1940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美术,14岁始入山东著名学者大画家关友生先生门下习画及诗赋文学。又学书法于金石学前辈金棻先生。青少年时代还随著名大画家黑白龙、张茂才诸先生学习绘画、书法、诗词文学、金石学。

  能够向关友生、黑白龙这样的大家学习绘画书法,的的确确是孙伯涛人生的一种难得的机遇。

  关友声原名关际颐,字友声,以字行,号嘤园主人,山东省济南市泺口镇人,中国现代著名书画家;1928年就读山东大学国学系,1931年与兄关颂平在济南共创国画学社与齐鲁画社,1945年在济南中国艺术专科学校及山东南华学院艺术系任教,1948年任湖南南岳国立师范学院美术教授,后执教齐鲁大学、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常务理事、省政协委员;擅长中国画,兼擅书法、诗词、琴棋、京剧。

  黑白龙,回族,山东临清人。擅长中国画。1936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49年毕业于华东大学研究部。历任济南育英中学图画教员、山东艺术专科学校副教授、教授,山东文联委员、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被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作品有《松声泉韵》、《黄山云烟》、《泰岱睛岚》、《泰山虎山水库》《千里江山万年青》等。出版有《黑伯龙画选》。

  孙伯涛先生刚刚起步绘画,就与关友生、黑白龙这样的大美术家学习绘画知识,使他受益匪浅,也使他起步很高。在这样的高起点上,195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绘画,后经关友生先生的热心介绍,拜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门下学习绘画,随后向美术大家叶浅予、蒋兆和、卢沉、萧琼、赵友萍、李天祥、孙滋溪诸师学习中西绘画。

  1963年,23岁的孙伯涛由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在山东协助山东博物馆研究、复制汉画像石。由此钟情于汉代艺术,十年孜孜矻矻,艰苦探索,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标格的“汉马”、“汉鸡”脱颖而出,成为“汉马”、“汉鸡”的创始人。被誉为“孙氏符号”、“画坛独步”,他的汉马汉鸡系列作品当时被国内外美术界普遍关注,被新加坡、日本画界所欣赏收藏。

  岁月如梭,从七十年代至今,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孙伯涛这个开宗立派的绘画大师,他一如既往,宝刀未老仍驰骋在中国画坛,除了画汉马、画汉鸡,如今他又开始蹲鸽棚,画起了汉鸽。他的汉马、汉鸡、汉鸽系列作品,为中国画坛首创,受到中国画坛的普遍赞誉。

  老照片(左起):母亲王桂平、奶奶孙马氏、孙伯涛、爷爷孙兆祥、父亲孙鸿斌 (上世纪40年代摄于济南)

孙伯涛和孩子 (上世纪70年代摄于天津)

  孙伯涛是山东人,山东人的刚烈粗犷,在他的绘画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充分体现。他所作的“汉马汉鸡系列”, 一扫当今画坛绮靡之气,雄浑豪放,张扬个性,形简意足,飞驰如电,大气磅礴,风格别具,每每观之,令人耳目一新,禁不住为之一震。孙伯涛的书法学六朝,朴茂雄厚,以隶法如画自然遒劲有度,布置落落,不事修饰。在绘画上孙伯涛称:世人推许拙中见巧,我则要拙中见拙。他的拙是一拙到底,拙而不蠢,拙而不笨,无巧有妙,无巧有神,笔笔似中规守矩,处处见“莽撞”率真。这是一名画家的一种大气魂,大境界,大精神!

  方纪先生说:文人画历来言必称宋元明清,此前晋唐数百年间,虽皆为绘画艺术勃兴之世,但传世真迹既少,亦不复为画界真正重视。唐前宗教艺术敦煌壁画对文人画的影响,也是近百年的事。至于汉代艺术,在现代以前,人们所注目的基本还是书法和陵寝大型石刻,像画像砖石之类,因发掘面世者少,加之捶拓不易,介绍亦少,因而仅为少数学者所重视。五十年代以来,各地出土的汉画象石砖日见其多,但从创作角度研究学习者,仍不多见,孙伯涛正是较早注意汉代艺术学习的画家之一,并且成绩裴然,作品出众。

  孙伯涛所作的汉马,不独使笔墨有强烈的金石味,更有一种高品位的“残缺美”,体现了画家对现代美学意义上的艺术的刻意追求和理解。他的汉马注意表现汉画石特有的飞扬蹈厉古扑苍劲的气势韵味,又避免了其造型粗疏,缺乏主体感之不足,在有意强化装饰性构图效果的同时,对马的形体加以概括提炼,适当变形夸张,由此产生汉代所无,伯涛独有的“汉马”。

国画名家孙伯涛作品:《风在吼马在叫》

  孙伯涛的汉马非常简化,抓住最重要的头、胸、腿、鬃,寥寥数笔,常常不画马蹄。这种写意笔法不仅使得笔墨更具有强烈的金石味,而且尤能表现骏马疾驰如飞,一闪而过的运动神姿,让人想起古人论画的名言:“气冲交漠,与神为德。”

  中国画非常讲究笔墨运用,往往一笔不慎,全画皆败。孙伯涛最早比较注意追求汉画像石拓片式的古朴苍劲的味道,他的笔墨是为这一追求服务的。因此,在追求每一笔各自“独立”的笔墨价值中,他基于传统更比较合乎现代艺术的逻辑。在他众多的画马之作中,最能体现他的画风,富有独创性的还是以《汉马 八帧》为代表的汉马系列,形简意赅,神完气足,长于取势,自成一格。其代表作《风在吼马在叫》、《双骏图》、《悲鸿笔意图》、《三一图》等, 被中国美术界誉为“画坛独步”。

国画名家孙伯涛作品:《三一图》 (1990年)

  孙伯涛先前创作的汉马系列,造型精劲而不失粗广之美,用笔简练而处处皆富于灵动刚劲之味。他早年作品《三一图》,是他汉马系列的一次突破性的巨作,画的是三人三马。人马相衬,大致对称,又各有变化,马虚人实,马肥人瘦,马暖人冷,马相呼应依偎,人各独立疏离,画马淡而笔舒,写人墨浓而笔挫,造成马体舒扬而人形后顿的强烈视觉对比效果。造型总体呈圆形,浑然大块中极尽曲折变化,富有节奏和韵律。那种安祥宁和之美和体态的丰腴为前所未有,颇有点唐马的韵味。《三一图》中的马已经不再囿于一具体时代的审美风范,而是更具有创意。追风八千里的骏马和伏枥老骥,原本是两种不同境界,但对于画家孙伯涛来说,后者似乎更有深味。心平气和地承认世事人生的种种缺憾,然而决不因此而放弃奋斗追求,这恐怕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特有的心态。画中的马,虽未有奋蹄奔驰之态,但那高高挺起的胸,低迥的头,分明有傲视茫茫,龙吟虎啸般的吼声将并发出。

国画名家孙伯涛作品:《双骏图》

  《双骏图》是孙先生学先辈精神,图以镜鉴的“汉马”小品画。现时代是宽松、多元化、蓬勃日进的时代,马即龙。常言道“呼我以马在天为龙”,画马嘶鸣可题为“云起龙骧”。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画马喻人是孙伯涛创作总体思想。在《双骏图》中,一股不平之气在小尺幅中得到痛快淋漓的渲泄,巨笔泼墨挥写,气势之雄浑豪迈,潇酒恣肆,令人叹为观止。

  再如孙先生所创作的长达6米的《震垒》,其画风倾向于写实一路。有徐氏法度之遗风,所同的是强调马体的胸、鬃、尾、腹的造型曲线,使之造型更加优美,所不同的是,徐悲鸿的马,以奔驰中给人宁和安详之感,可孙伯涛的《震垒》图中八骏,四蹄腾空,长鬃张扬,个个狂烈不羁,大有一冲直出纸外的劲猛气势,传达了孙伯涛这位山东汉子豪放气质,极富韵味。

国画名家孙伯涛作品:《春月》 (1994年)

  《春月》是孙伯涛继《三一图》、《得失图》后又一次突破性的成功尝试。画中一白一花两马,相向而抵,构图非常严谨。主体虽着笔不多,却勾得轻松而准确。设色清淡雅致,采用油画技法一笔笔摆上去,一抹梦幻般的淡蓝色的背景,使大面积的色块形成鲜明而又和谐的对比。画家营造出幽奇怡然的幻美意境,让人体味到一种由画面里流溢出的高贵典雅的古风和焦灼的现代气息。一位西方美术界权威在看了《春月》后说,这样的画只有中国人才能画出来,这种含蓄又复杂的精神状态只有在东方人的身上才能见到。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在看到他的汉马以后,盛赞道“悲鸿后继有人”。

国画名家孙伯涛作品:《风雨如晦》

国画名家孙伯涛作品:《双栖》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是“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鸡“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者,仁也;鸣不失时,信也。”民间更是将鸡视为吉祥物,说它可以避邪,还可以吃掉各种毒虫,为民除害,所以,在开年第一天,民间以红纸剪鸡作窗花,并把这一天定为“鸡日”。孙伯涛特别喜欢鸡,所以他画鸡。他师古人师造化,所画的汉鸡,特别注意造型的准确生动,笔墨的简炼厚润。从他画的汉鸡中能看出他极为扎实的写实功力。他的汉鸡,注意表现汉画像石特有的飞扬蹈厉、古扑苍劲的气势韵味,又避免了其造型粗疏,缺乏主体感。在有意强化装饰性构图效果的同时,对鸡的形体加以概括提炼,整个画面在方与圆、黑与白、动而静中形成明快的节奏感和气韵贯通的秩序,典雅,热烈,极富时代特性。画家在体会物情、观察物态、潜移默化、融会贯通,信能运笔之灵、抒造化之机,超物象之外,物我两忘,墨浓纸素,顿悟宇宙之间,画家的内心沉静被外表的激动所掩饰,他在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以或拙或巧的汉鸡来表现,饱含东方艺术特有的博大精深的气韵。“汉鸡”的出现,在当今画风暧昧的大形势下,一扫绮靡之气。那鸡品、鸡韵、鸡魂“气冲交漠,与神为佳”,被雄浑豪放,个性张扬的笔墨表现得畅达详尽,极具描摹,巧夺天工。

  画到无心方为道,品高终不染尘埃。孙伯涛在花鸟画上也十分有建树,他推崇青藤八大,善于以草草运笔,写超然之气。他的花卉,在构图造型上也与其汉马有相通之处,即以简捷奇峭见长而不喜繁复浓艳。笔墨简练厚润,清心绝俗。他的山水画往往无笔墨可寻,对肌理的追求,对整体效果的考虑,要优先或超过对笔墨的讲究,特殊的皴擦点染,给读者造成相当强烈的陌生而新鲜的感受,朦胧中似乎有一种抽象的意味。

国画名家孙伯涛汉鸽写生手稿

国画名家孙伯涛汉鸽写生手稿

  流年的过往,令人们出生、长大、成熟,品尝到生活的酸甜苦辣,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都付出了流年,它改变了人的容颜,却改变不了人的执著和信念。多年来,为了画马,国画大师孙伯涛多次去山东,遍访泰山、曲阜、邹县云峰等地的汉魏摩崖,那种大气魄,给了他极大的启悟和刺激,他画出的“汉马”、“汉鸡”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视为珍品收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近年来,他又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汉鸽”,为画好汉鸽,他到鸽棚去写生。他把写生稿装订成册,并潜心研究《明代鸽经》、《清宫鸽谱》一类书籍。他画的鸽子非常有个性,汲取了画“汉马”、“汉鸡”的特点,造型准确,笔格遒劲、潇洒简远妙在笔墨之外。

  孙伯涛现为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天津画院画家、教授。1989年在山东临清市举办“伯涛画师回故里画展”,同年6月在天津和平区文化宫举办“伯涛新作展”;1990年1月在深圳举办“伯涛画展”;1991年10月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伯涛画集》;1992年8月参加香港“中青年国画精品展”;1995年获中国民族优秀艺术家奖……

  出版有《两汉刻石碑额》(赵朴初先生誉为填补书法空白之作)、《颜真卿祭姪稿、祭伯父稿、争座位帖三稿考释》、《伯涛画集》,《怎样画马》、《怎样画鸡》、生肖纪念邮票12张,发表《邹县四山摩崖》、《大师与反画》、《趵突泉、华不注及其他》、《五岳储胸,峥嵘出笔——介绍吴昌硕》、《试论泰山经石峪书法特点》等论文多部。

  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美展,并在新加坡、香港、山东、北京、天津、威海等地举办画展九次。 (王富杰 国家一级作家)

国画名家孙伯涛在作画

国画名家孙伯涛与作家王富杰

孙伯涛学术著作《两汉刻石碑额》

()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本站编辑,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 油画--不仅“学习”还要“表达”

下一篇: 佳节送艺术 书画贵中有道理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