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绘卷》“夕雾卷”:夕雾爱上了柏木遗孀落叶公主,其妻云居雁见夕雾正在阅读落叶的信,欲夺之 亮相世博会的日本国宝级绘画中,依稀可见杨贵妃式的美人形象 叶渭渠 正在进行的上海世博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多件国宝级绘画集中亮相。展品中,具有800 多年历史的日本“国宝”《源氏物语绘卷》引人注目。这部绘卷,是日本“大和绘”的代表作,反映了日本绘画接受唐代绘画的深刻影响,以及从“唐绘”到“大和绘” 的历史发展脉络。 经历“唐绘”的时代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最先是采取全面移植的办法。以奈良时代鉴真东渡始,掀起了引进中国文化的高潮。从古代文学艺术来说,汉诗文逐渐占领了文坛的主流,其后全部汉风化。在绘画方面,古坟壁画、佛画自不消说,宫廷贵族的屏风隔扇画,也都是模仿中国画者居多。比如,初期的折屏风画《树下美人图》,描绘了一副典型的中国唐代美人的脸庞和躯体,且屏风的形体、画题也都是中国式的,明显受到中国唐代绘画的影响。 “唐绘”肖像画的先河是《圣德太子像》。这幅肖像画,描绘圣德太子身穿朝服立于中央,双手执笏,腰间挂剑;以简洁的笔法,描绘太子长长的胡须、明亮的眼睛和红色的嘴唇,并以细密线勾勒出太子的面型,涂上淡淡的胭脂,一副睿智的帝王相。二王子像较小,分立于圣德太子的左右两侧。这种形式是仿唐代初期帝王图,是一幅极其珍贵的人物画。 平安时代初期即9 世纪初,嵯峨天皇大作汉诗文的同时,也大兴水山画,也都是受到唐风的影响,多以中国式的风景和人物作为题材,而且有的还题写汉诗文,形成唐代绘画模式。比如,京都御所清凉殿隔扇画《山水图》描绘了悬崖绝壁、云绕的山峰、仙境般的幽林,还有飞溅的瀑布,在松树下弹琴的人物和水边垂钓的渔夫,充满了自足幽闲的东方情趣。这是一种颇具抽象性的中国式风景。当时朝臣涌动诗情,彼此和歌赋诗表达了他们闲雅的情怀,也反映了诗与画相辅相承的风趣,以及嵯峨天皇追求“ 汉风文化” 的理想世界。 总括来说,这一时代的日本绘画,大都以模仿为主,无论在绘画题材上,还是在绘画形式上,都留下了中国绘画的烙印,故日本绘画史将这一部分日本画称为“唐绘”。 《绘卷水浒传》中的地壮星 母夜叉孙二娘 从“唐绘”到“大和绘” 平安时代日本绘画艺术,在普及“唐绘”,吸收和消化中国绘画艺术的同时;另一方面,将日本人身边的生活情景和日本的自然风光绘画化。绘画的主题发生了变化,按照日本人主要是宫廷贵族的审美情趣,将此前引进的中国绘画,经过吸收和消化,逐步形成自己独自的绘画形式,创造出能很好地反映日本人主要是宫廷贵族生活和精神的绘画艺术。这与初期引进“唐绘”多是模仿不同,形成自己独自的绘画形式,完成自己民族的绘画体系,称作“大和绘”,又称“倭绘” 或“和绘”,以区别“唐绘”。 “大和绘”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度出现“唐绘”与 “大和绘”并存的局面。比如,京都东寺的《山水屏风画》,画面一条河水流贯中央,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绘画唐朝风俗人物像,保留了“唐绘”的形式。下半部描画宁静的山水、树木、鸟兽等纯粹日本式景象,则开始运用 “大和绘”的画法。这是早期“大和绘”的形态。 “大和绘”这种日本民族绘画的艺术形式,最早主要表现在 “隔扇·屏风画”和“绘卷”艺术两大绘画形式上。“隔扇·屏风画”,常见的是风俗画,分“四季绘”和 “名胜绘”,前者分别绘出一年12 个月不同的自然风光和四季时节的活动,后者绘出富士山等日本胜景,反映出日本人纤细的感受性和审美的价值取向。 平安文化时代,完成了日本绘画的民族形式,其后发展为以 “绘卷”为主体,“大和绘”走上了蓬勃发展之路。 国之瑰宝《源氏物语绘卷》 日本“绘卷”艺术的最盛期是在11 世纪至12 世纪平安时代中后期,主要分宗教性类和非宗教性类,后者又分“物语绘卷”、 “说话绘卷”、“世俗绘卷”三大类,显示出极大的艺术创造性。 “物语绘卷”的代表作品是《源氏物语绘卷》,“说话绘卷” 的代表作品是《信贵山缘起绘卷》和《伴大纳言绘词》,“世俗绘卷” 的代表作品是《鸟兽戏画》。这 4 部绘卷是支撑着一个时代日本 “绘卷物”的4 大支柱,在日本绘画史上占据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被誉为4 大“国之瑰宝”。 《源氏物语绘卷》是根据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54 回的故事绘制的,其问世时间比原作晚一个世纪,即12 世纪前半叶。经过专家鉴定,画家是当时的宫廷画师藤原隆能。他完成《源氏物语绘卷》后,人们称呼他为“藤原源氏”。 绘卷全10 卷,近百幅,现仅存绘画19 幅,还有一幅是断简,经后人之手修补。还留存有20 幅的词书,提示章回的重要内容,使图文共冶于一炉,成为日本的国宝。 《源氏物语绘卷》规模宏大,将各回的故事、主人公的微妙心理和人物相互间的纠葛,还有人物与自然的心灵交流,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面上,将《源氏物语》的神髓出色地表现出来,极具艺术魅力。 绘卷在构图上采用“无顶房屋”的鸟瞰式表现技法,将人物置于室内、庭园、廻廊等无顶空间来描写,使具象与抽象结合在一起,构成物语的中心画面,画面与画面相呼应,可以从平视、仰视、俯视的不同视角,透过一个个转换的场面,窥视平安王朝宫廷贵族生活的全貌。其人物形象的描绘与屋外自然景物的描绘相结合,并且通过各场面不同色调的微妙变化,来表现季节时令的推移,衬托人物的心境。人物姿态高贵、典雅和凝重,透露出贵族男子和古典美人的神韵。绘画中的女性面容丰满、一副多福相,是中国唐代杨贵妃式的理想美人形象。 “绘卷”配有与绘画相关联的词书。词书用金银箔装饰,摘要抄录原作的美文,各词书的文字,长短不一,有的词书还抄录了和歌。词书的内容与绘画的内容互相呼应,古典优雅,色调华丽,再创造了王朝文化的古雅情趣,仿佛是一曲古典情调、传统彩色的交响。 《源氏物语绘卷》的诞生,在日本绘画史上明显地形成了“物语绘卷”的传统。此后各个朝代的画师们绘制出多种“源氏物语绘”,其中有屏风画、扇面画、白描画、色纸画等,绘画形式走向多样化。 浮世绘大师喜多川哥麿作 品《当前全盛美人撰》(约1794) 组画之一 延伸阅读 新潮“绘卷”,日式三国、水浒 据媒体报道,日本当代画家正子公也历时9 年,绘制了《绘卷水浒传》、《绘卷三国志》,并于2008 年在中国大陆出版了中译本,颇受瞩目。这里所谓“绘卷”,已与古代“绘卷”不同,人们称之为“插图”。但画家在接受记者访谈时,首先自辩说:“我要更正的是,我是绘卷作家,并非插画师。”他进一步解释说:“(他的)‘绘卷’这一艺术形式,是在漫画基础上,采用了电影制作的一些手法,可以说是融合了漫画、连环画、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 正子公也具体说明,第一次读《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就影响了他的一生。中国的历史、大地、英雄,给予了出生于日本这样一个岛国的他极大的震撼。所以他参照中国的小说、戏曲,以及有关绘画等资料中的人物形象和风情,运用日本画涂染方法和“浮世绘” 表现方法,且加入新时代的元素,充分运用当代电脑高科技的手段对作品加以处理。他的作品在“浮世绘”等日本画表现方法与中国人物形象和风情结合中,融入日式的绘画情趣,成为当代日本画坛的典范。(叶渭渠) 上一篇: 吴冠中眼中的鲁迅 下一篇: 范卫:紫砂壶艺中民间美术理念的体现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