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评价30年美术社会影响力

2010-11-24 |浏览:2455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30年美术社会影响力评价

作者:佚名  来源:美术观察

30年美术大事记

作者:连冕

  1976年

  3月25日 《美术》杂志复刊,第1期发表中国画《俏不争春》、油画《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泥塑《农奴愤》。

  1977年

  2月18日 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祝粉碎‘四人帮’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历时2个月。

  9月 文化部宣布撤销“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建制,恢复中央美术学院。

  1978年

  5月25日 《美术》第3期发表《〈美术〉1976年〈创刊词〉必须批判》。

  5月26日 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主办的“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绘画展览”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

  5月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恢复,下设的各协会筹备组成立。

  1979年

  6月15日 《世界美术》杂志创刊。第1期发表邵大箴文章《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简介》。

  6月25日 《美术》第5期发表吴冠中文章《绘画的形式美》。

  8月 《连环画报》第8期发表连环画《枫》。

  9月26日 首都机场候机楼壁画群落成。

  9月27日—12月2日 第一届“星星美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东侧展出。9月29日遭禁,同年11月23日移展北海公园“画舫斋”。

  1980年

  3月12日 “第五届全国美展”评奖结束。油画《1968年×月×日雪》、油画《为什么》、油画《春》获二等奖。

  10月 “中央美术学院1978级研究生毕业作品展”在中央美院举办,展出《西藏组画》、《九歌》等作品。

  1981年

  1月10日—16日 “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评奖委员会评出一等奖2件:油画《父亲》、版画《秋瑾》。

  1982年

  2月25日 中国美协向中央提出《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

  1983年

  2月28日 “刘国松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4月2日 张大千在台北逝世。

  5月5日—25日 “毕加索绘画原作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10月5日—18日 中国对外展览公司举办的“挪威蒙克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油画及版画作品116件。

  本年 《塔吉克姑娘》创作完成。

  1984年

  1月1日 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湖南省文化厅、湖南省文联、美协湖南分会、湘潭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筹委会联合举行“纪念齐白石诞辰120周年大会”。

  7月 “北方艺术群体”在哈尔滨成立,主要成员有舒群、王广义、任戬、刘彦等15人。

  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视觉艺术心理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1985年

  3月18日 庞薰■在北京逝世。

  4月21日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和中国美协安徽分会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和《美术史论》编辑部筹办的“油画艺术讨论会”(“黄山会议”)在安徽泾县召开。

  5月 “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6月3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成立《中国美术报》社;同年7月6日创刊。

  7月 《江苏画刊》第7期发表李小山文章《当代中国画之我见》。

  11月18日—12月8日 “美国当代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作品国际巡回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12月2日 青年创作社、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举办的“’85新空间”展览在杭州浙江美院陈列馆开幕。

  1986年#p#副标题#e#

  2月22日—3月6日 江西省文化厅、中国美术馆、中国画研究院、江西省文联、中国美协江西分会、南昌市美协、南昌画院联合主办的“黄秋园中国书画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6月 “谷文达国画新作展”在西安举办。

  8月15日—19日 《中国美术报》与珠海画院联合主办的“’85青年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在广东珠海举行。

  9月28日—10月5日 “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在福建厦门举行。

  12月23日 “观念21—行为展现”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

  1987年

  5月25日 “非洲艺术展览”在北京举行,展出非洲三十多个国家的五百多件作品。

  6月—7月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特艺系“超写实绘画展”在京举办。

  9月6日—10月4日 “首届中国艺术节美术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三四千件作品基本涵盖了民族民间美术的各个领域。

  10月 “国际敦煌艺术研究学术讨论会”在莫高窟召开。

  1988年

  3月16日 文化部社文局颁发《关于命名户县、金山县等45个县、区、市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文件。

  4月28日 首都20万群众投票选出“北京80年代十大建筑”。它们分别是:北京图书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首都机场候机楼、北京国际饭店、大观园、长城饭店、中国剧院、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东四十条地铁车站。

  10月15日 中央美院、中国美术馆主办的“徐冰版画艺术展:析世鉴——世纪末卷”及“吕胜中剪纸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2月22日 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艺委会、中央美院画廊、广西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989年

  2月5日—19日 《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编委会、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美术》杂志、《中国美术报》、《读书》杂志、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中国市容报》、《文学自由谈》杂志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由于展览过程中出现“枪击事件”,展览暂停。2月10日重新开展。2月14—16日,因收到匿名信而再次闭馆。

  2月17日 中共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

  4月11日—17日 由中国画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新文人画展第一回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25位画家的作品。

  9月 《中国美术全集》(中共中央宣传部主持)60卷全部出齐。

  12月5日 李可染在北京逝世。 

  12月25日 《中国美术报》宣布自1990年1月1日起停刊。

  本年 “星星十年”展览在香港举行。

  1990年

  3月 栗宪庭首创“政治POP”概念。

  5月12日—20日 “刘小东油画展”在中央美院画廊举办。

  7月7日 由法国文化部主持、“艺术领地”协会组织的“为了昨天的中国明天——中国前卫艺术的聚会”艺术展在法国瓦尔省布利也尔村揭幕。这是当时西方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活动。

  9月27日—10月3日 “中国首届风景油画邀请大展(北京)”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行,展出百余位画家的134件作品。风景油画自此风靡一时。

  12月 北京海淀圆明园福缘门村周边逐渐有自由艺术家聚集。

  本年 第一届“香港亚洲艺术博览会”开幕。

  1991年#p#副标题#e#

  4月19日—22日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新时期美术创作研讨会”(“西山会议”)在北京召开。美术界六十余人参加会议并发言。

  7月9日 《北京青年报》主办的“新生代艺术展”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开幕。

  8月12日 林风眠在香港逝世。

  9月 香港太古佳士得拍卖公司举办“中国当代油画拍卖”。油画《浔阳遗韵》创下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137万港元)。

  10月29日 黄君璧在台湾逝世。

  10月 《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出版。

  1992年

  6月12日 卡塞尔文献展的外围展“欧洲外围现代艺术国际大展”(“K—18展”)在德国卡塞尔展出,倪海峰、孙良、仇德树,王友身、李山、蔡国强、吕胜中等人参加,中国前卫艺术作品开始进入国际大展。

  10月20日 “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在广州中央大酒店展览中心开幕。主办者以“中国首次举办的艺术交易会”为口号,同时聘请艺术主持人、批评家组成评委会,评出文献奖(王广义、李路明)、学术奖、优秀奖共27名。允诺奖金高达45万元,进而惹出长达两年的法律纠纷。展览后出版有画册《理想与操作》。获奖作品同年底参加“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

  10月21日 “新历史小组”的任戬、梁小川、周细平在“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现场实施“消毒”行为。

  12月3日 应北京大学“九十年代社”之邀,圆明园画家在北大三角地举办露天现代艺术展。

  1993年

  1月29日 山西文化界青年艺术家自发组织的综合性艺术活动“乡村计划·1993”开始。活动旨在使现代艺术与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相联系,将艺术还给大众。

  1月31日—2月14日 “后89中国新艺术” 展在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大会堂开幕。展出五十余位大陆前卫艺术家的两百多件作品。展览共分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情节意象、内观与抽象、装置艺术(新道场)、悲剧浪漫6个部分。后赴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巡回展出。

  6月13日—10月10日 “45届国际威尼斯双年展”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中国艺术家首次进入西方重要大展。

  6月29日 “美术批评家’93年度提名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11月16日—25日 文化部组织的大型艺术品交易会“第一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厦9号馆举行。

  1994年

  7月16日 吴冠中起诉上海朵云轩和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伪作《毛泽东肖像》。此系国内画家首例伪作官司。

  8月7日 刘海粟在上海逝世。

  本年 北京通县宋庄开始有艺术家迁入。

  1995年

  10月7日 文革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中国嘉德’95秋季拍卖会上以550万元人民币售出。

  10月 文化部、中国国际展览交流中心、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主办的“德国现代艺术展”在北京太庙大殿举行。博伊斯等德国艺术家作品参展。

  1996年#p#副标题#e#

  3月2日—6日 “以艺术的名义——中国当代艺术交流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这是90年代规模较大的一次装置艺术展。

  9月14日—19日 “现象·影像”录像艺术展在浙江美院画廊举行。展览中召开了三个主题研讨会,试图探讨信息社会中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及现象与影像的关系。

  12月22日 “卡通一代’96第一回展”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展览厅举办。展览主持杨小彦称至此“大众趣味以某种方式进入艺术领域”。

  1997年

  4月9日—20日 “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及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11月 《中国文化报》发表吴冠中文章《笔墨等于零》。

  1998年

  1月2日 “生存痕迹——’98当代艺术内部观摩展”在北京举行。展览强调以边缘化立场进行本土性的就地创作和展示。

  3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比较研究中心主办的“世纪·女性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当代美术馆、国际艺苑美术馆同时举行。

  1999年

  6月12日—11月7日 “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在意大利举行。参展作品《威尼斯收租院》(蔡国强)被授予“大会国际奖”。四川美术学院旋即以著作权拥有者遭侵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5月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现象文丛》出版。

  6月7日 “跨世纪彩虹——艳俗艺术”展在天津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展出。

  12月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2000年

  4月 中国银行赞助上海香格纳画廊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以公益广告形式发表《赵半狄和熊猫咪》观念艺术作品巨幅灯箱。

  6月9日—27日 “萨尔瓦多·达利绘画原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11月6日 上海美术馆主办的“第3届上海美术双年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览以“海上·上海”为主题,除展出传统的艺术形式外,另增设装置、录像、电影、媒体、摄影、建筑、观念等当代艺术类型。2001年1月6日展览结束。

  11月4日—14日 上海双年展期间,“不合作方式”展在上海苏州河畔东廊艺术画廊举办,并编辑有《不合作方式》作品集。

  2001年#p#副标题#e#

  4月5日 《美术》第4期展开“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

  2002年

  1月7日 “中华青年影像大赛:DV新世代”作品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启播。

  5月13日 中国国家教育部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

  11月18日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文献集《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同时出版。

  12月2日 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主办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举办。2003年1月6日展览结束。

  本年 一批艺术家将工作室迁入北京大山子原国营798厂厂区。

  2003年

  2月25日 文化部授权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的专门规划统筹和组织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工作机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在北京挂牌。

  7月25日 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从美国购回北宋祖刻《淳化阁帖》第4、6、7、8卷。

  7月22日 《隋人书出师颂卷》在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03春拍·古籍善本专场”中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元人民币收购。

  10月18日 失散海外143年的圆明园铜兽首“猪”与2000年“回归”的“牛、虎、猴”共4件清代雕刻在北京圆明园公园免费向公众展出。

  10月11日 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武强县旧城村村民贾振邦旧居年画古雕版现场展开抢救活动。

  2004年

  5月1日—9日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和上海浦东新区文化广播电视管理局主办的“2004动漫形象博览会”在上海浦东正大广场亮相。

  6月26日 “北京瀚海2004春季艺术拍卖会”上《杜甫诗意百开册页》(陆俨少)以693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书画拍卖有史以来的最高价。

  10月10日—11月27日 “法国印象派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后移展上海、香港。

  11月11日 王朝闻在北京逝世。

  2005年

  3月26日 “2005毕加索北京艺术大展暨毕加索时尚艺术季”在北京皇城艺术馆开幕。

  10月22日—26日 首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在北京通州宋庄镇举行。开幕当天,300位艺术家的六百余件作品在小堡村街头展出,近五十间艺术家工作室开放5天,供群众参观。

  11月11日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吉祥物“福娃”系列亮相。

  连冕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p#副标题#e#

30年美术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王非

  就当代美术领域而言,笔者认为,只有艺术家而无艺术。即使有真的艺术,也不可能在当代产生大的影响。

  首先,现实越来越清楚地告诉我们,艺术家与艺术之间往往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艺术是在学术规范即艺术自身的规律,在技巧的难度、创造力的高度与精神智慧的深度的品评体系中被肯定的东西。而艺术家,只不过是一种身份、角色、头衔、职业、地位,这种身份地位在当代是可以交易、封赠与标榜的。以此之故,艺术家造作的东西是否就一定是艺术,那就很难说了。

  其次,我们知道艺术大约在四个层次上影响社会:即时性、历时性、浅表性和深潜性。

  即时性的影响。因艺术创作是与时代风气变化相一致或是受外界诱惑与刺激而作出的反应,所以它与社会风气有共生关系。历时性的影响。因艺术家自外于当时的流行风气之外,不愿与世俗的粗鄙风气同流合污而特立独行,故其艺术不被同代人所理解和认识,当他去世后,风气转变,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其伟大价值,接受他非凡艺术的恩惠。浅表性的影响。某种风格样式与技法为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所驱使,被表面化地加以广泛的模仿和复制,从而造成时髦与流行风气。深潜性的影响。过去时代史有定评的艺术名作与大家巨匠的不朽之作,其艺术已深入人心,成为民族与人类精神价值体系与学术品评体系中的坐标,成为经典,后人永远受其精神恩泽之沐浴、智慧方法之启迪乃至技法技巧之引导。

  很显然,即时性、浅表性的所谓艺术,因其与变化不居的时流风尚之间形成共生关系,是被动的迎合顺随的,所以并不能深层次地影响社会,而完全受着社会外力的影响。真正能影响社会的,是能折射出独立人格精神的艺术品,它只存在于具有历时性与深潜性影响力的艺术之中。创作它的人必然是具有独立、自由、伟大的人格精神的艺术家。

  以此而论,这30年来的美术创作基本上是在即时性、浅表性的层次上影响社会的。文革刚结束时的伤痕美术是对此前政治功利美术的反叛,紧接着的各种美术思潮则很表面、很急促地将欧美与日本近百年的各种美术流派样式与本土民间乡土的样式剽窃与模仿了一遍。既然是表面的模仿与剽窃,当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成就。再接下来是近十多年来的行政化与商品化的美术创作,可以说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创作。但这30年的思潮与风气却足以产生数字庞大的美术家、美术明星及垄断学术的权力核心与组织机构,给许多与真正的艺术不相干的人提供舞台与饭碗。美术界成为令外人羡慕的行业之一,成为角逐十分激烈的名利场。于是许多本来平庸的人误以为自己具有自己并没有的能力,摇身一变,纷纷挂起了艺术家、名家之类的金字招牌。

  伤痕美术后,骤然兴起的思潮与风气旨在否定与破坏极左的政治功利艺术价值观与学术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构成文革大批判与打砸抢惯性思路的翻版,主观情绪化色彩浓重,这一思潮力量巨大,一直影响到现在,以至于我们今天的美术创作在学术体系上依然处于失范状态。在此背景下,当中国社会进入市场化的商品化时代后,混世成为一种世风。于是人们有理由认定:在数量庞大的艺术家、名家的圈子里,其实是没有艺术的!连艺术都没有,尚谈何影响力。

  要判断一个时代是否有真的艺术与艺术家,方法其实很简单。爱因斯坦说过:“在我看来,一个人把自己的内在追求同他的生计尽可能分割开来,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每天的面包得靠上帝的特别赐与,那可不是好事。”假如一个艺术家不明确艺术是什么,艺术家是什么,而将全部心思用在揣摩艺术家应当拥有什么、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这类问题上,那么他的人格就已被异化了。于是他就会以许多堂而皇之的名义和显赫的头衔精心打扮自己,变相地聚敛财富,然后大肆挥霍。生活在物欲与感官的刺激之中,他的人格与才能也只能制造与这种环境相适应的艺术品。

  试想,如果艺术家没有独立的人格,其心灵专用来献媚与邀宠,其聪明专用来投机取巧,以猎取个人的地位、名声为目的,不择手段地追求一已私利的最大化,那么他与芸芸众生中的许多人并无区别,这样的人在民族良知与美德的天平上是没有地位的。按照傅雷的说法:“没有艺术的良心,是不会刻苦锤炼艺术的。”在学术规范的品评体系中,这样的人也是无地位的,其艺术又怎么谈得上社会影响力呢?如果一个艺术家没有被自己的虚荣心和同类的喝彩声所蒙蔽的话,他应当有自知之明。

  爱因斯坦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一件是出于个人的雄心,或仅仅纯粹是出于一种责任感,而是源于对人类和客观事物的爱和献身精神。”在近现代美术家中,这种精神只有黄宾虹、齐白石、林散之、陈子庄、黄秋园、林风眠等人身上才真正具备。但要充分理解与认识这样的艺术家却是一件很难的事,它需要非凡的洞察能力,要能看清变化不定的风气思潮背后人性、人格的病因与缺陷,进而体会到伟大艺术家补偏救弊的苦心孤诣。相反,为巧投时好、刺激感官的粗鄙东西喝彩、着迷,却是非常容易的事,只要具备最低下的审美眼光与矮子观场似的随声附和的好事的热情就足够了。所以越是粗鄙的艺术家,其知名度在当代往往越高。#p#副标题#e#

  按照叔本华的说法:“在社会中,只要多数粗鄙者掌握权力、少数优秀者通常总是对这个社会退避三舍。”我不知道这条定律是否也适用于今天的美术界。但如果你真正研究过美术史,那你就不难看到,许多真正伟大的艺术天才其实是为后人而创作他们的不朽之作的,他们活着的时候,同代人往往很难认识到其艺术的真正价值。如果运气好,他们生前可以有极少数的知音,但他们在世时的影响力常常超不过二流、三流的艺术家。

  写到这里,我很理解黄秋园在写“红尘更比青山冷”的诗句时那种遗世独立的心境,更加崇敬白石老人衰年变法时自道“饿死京华,公等勿怜”的义无反顾的志气与愿力,也更加敬佩陈子庄“我的艺术在我死后定会光辉灿烂,我对此毫不怀疑”的自信。黄宾虹与林散之曾以不同方式表达过相同的意思,一曰:“艺术家必身后五十年始有定评”,一曰:“能站住一百年不倒才算数。”我想,当杜甫吟出“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千古不朽的名句时,那种悲悯与达观的心境,一定是古今仁人志士所共有的吧!

  王非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30年来美术对中国社会影响之一斑

作者:陈传席

  清诗有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和经济、外贸、工农业等相比,美术是一朵小花,但也一样开放。在祖国的花园里,它有时能起到“大花”所起不到的作用,虽然这作用影响的面不大,但这一“面”也必须有。

  30年来的中国美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前进的,它时时反映着“改革开放”的特点,也为“改革开放”充实进重要内容。美术作品自身内容对社会具有直接的影响力,比如绘画或雕塑失学儿童,反映他们渴望读书而没有学习条件的困境,这种作品可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使许多人去赞助“希望工程”或献身于教育事业;比如服装设计日益得到发展,这对30年来中国人衣着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影响;比如在公共场合放置英雄人物特别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及为国捐躯的烈士们的雕像,会对青少年思想意识、志向品德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需要专文来论述,甚至需要对具体作品进行具体的研究。

  这里重点要谈的不是这些,而是美术作品自身之外的东西对3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根据马克思学说中论述的商品“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艺术作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审美,但艺术作品也有交换价值,实现交换价值时艺术作品便成为商品。以往的30年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画作为商品,被大量卖到国外去换取外汇。那时的中国是急需外汇的,中国画作品为这种“急需”解决了小部分问题。当时的政策是“先使一部分人富起来”,到国外去卖画的一批画家就是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他们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至少他们的高消费带动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体现了当时政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政策促使一大批学美术的人去外国留学,富起来的一部分画家也经常出国举办画展或参观访问,他们将外国的美术作品大量介绍到国内,同时也带来了和美术作品有关的哲学和艺术思潮,比如什么叫现代派,什么叫后现代派,什么叫民主,什么叫自由,什么叫平等、博爱,等等,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不妨举个例子,我本人于20世纪80年代初看到从国外来带来的卢梭雕像照片后,才知道卢梭提出过风俗破坏艺术、艺术破坏风俗的观点,又进一步了解到,卢梭还曾提出过人生而自由、平等等影响欧洲社会发展的著名观点,提出过社会契约论,这些对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艺术是社会的反射镜,研究和介绍西方艺术,同时也能促使中国人通过艺术了解西方的社会思想和科学。在促进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中,30年前,基本是哲学、文学走在前头,而近30年,则常常是美术走在前头,由此即可看出30年来美术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是何等的巨大。限于篇幅,这里无法对此作进一步的具体论述,只有找机会再谈了。

  陈传席 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美术学院教授#p#副标题#e#

启蒙还是欺骗——我说30年美术的社会影响力

作者:张渝

  以1976年为起点来谈论近三十年的美术社会影响力或许可以有很多理由,但是在我看来,这一阶段美术的社会影响力已开始由此前的“高位震荡”转为“高位盘整”。这种“盘整”艰难地维持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后,美术的社会影响力面临着另一个前所未有也无可避免的拐点——由“高位盘整”转为“低位调整”的自说自话甚至自我抚慰。也正是在这里,“美术社会影响力”突然变得可有可无了。此情此景自然会令很多热心人捶胸顿足。可是扪心自问,这种边缘化的处境是否就是美术之为美术的一种真实呢?至此,我忽然想到这样一句话:“政治的最高目标和启蒙的最高目标一样,不是让事态变得更好,而是让我们变得更好。”套用这句话,我想这样说:美术社会影响力在今天日渐低迷,但这却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真实。

  在我看来,这种真实的处境首先铲除了神圣的痕迹,让我们避免了迷信的可能。在《什么是启蒙》一文中,吕迪格·比特纳写道:“错误地相信某物是高贵的、超俗的或者崇高的,可以在广义上被称为迷信:一个人不仅可以在宗教方面,也可以在艺术、政治和历史方面是迷信的。”事实上,在“美术社会影响力”具有垄断性的规模时,它“高位震荡”的姿态使其能够以启蒙者自居。说白了,社会影响力的潜在话语就是启蒙二字。当渴求启蒙的美术社会影响力与垄断甚至国家机器挂上钩时,美术社会影响力也就有可能走向欺骗,哪怕是半真半假的欺骗。

  按照词典的解释,“影响力”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其实,“左右”这个词用得有些重。在一定时期,文化活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名为《你办事,我放心》的作品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得以以各种规格和形式出现在全国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明白无误地宣示着国家意志。这里出现了学者们关注的一个问题:资源的规模化占有。也就是说,“作为市场上的价值物,一次性的耀眼及吸引社会的关注的价值是很‘单薄’的,只有当这种关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其市场价值才会‘丰厚’起来”。因此,无论是《你办事,我放心》,还是稍后出现的《父亲》,如果不能规模化地占有视觉资源——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各种场所——那么,它们就不会持续地对公众产生社会影响力。这两件作品都对公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也都颇具规模地占有了大众的视觉资源,于是两件单纯的美术作品演化成了复杂的美术乃至社会事件。所以,当一件美术作品规模化地占有公众的视觉资源时,这种规模化占有的事实本身就形成了事件、产生了影响力。

  或许,这些事件的荣光太容易让人感动,也太容易让人缅怀,所以当荣光不再时,我们依旧要感慨万千地通过各种方式来“瞻前顾后”。当然,“瞻前顾后”的同时,“为大众服务”这个最基本的原则也不能不提。“为大众服务”这句话甚至这个目标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在执行时往往下意识地具备了或多或少的牧师心态,这一心态中真诚与教化众生的良好感觉糅合在一起,使情况变得有些复杂。不过,市场经济的多元选择彻底粉碎了这一切。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已烟消云散”。值此“烟消云散”时代,我们当然没有失去信心,也依旧赞成美术为大众服务。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为大众服务?鉴于以往高高在上“服务”的教训,我以为还是将“为大众服务”改为“为大众消费”更好。只有在此层面上,美术社会影响力与我们自己才能更真实、更本位。

  真实、本位的回归必然伴随着“美术社会影响力”规模的缩减及市场经济的勃兴。当“美术社会影响力”从上个世纪的文化审美选择转向市场货币选择时,艺术品日益成为流通领域的一个符号。目前的艺术市场中,已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是用“眼”而是用“耳”来选择艺术作品了。也就是说,他们看重的并不是一件艺术品是否精彩,而是这件艺术品是谁创作的。当然,他们并没有深刻到穿透文本研究作者的层次。他们只是看作者在艺术界担任何职,比如是否是美协主席,是否是画院院长,是否有艺术学院院长之类的头衔,等等。这里,“美术社会影响力”已经从艺术品异化为艺术头衔,而艺术品本身也沦为流通环节的一个符号。如果将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作为“美术社会影响力”的一个分水岭,我们可以看到,此前的“美术社会影响力”逐渐被消解,除去市场经济的因素之外,意识形态的审美化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刚看到“美术社会影响力”这个题目时,我曾与诗评家沈奇先生谈论过自己的疑惑。沈先生以其诗人的敏锐指出:要谈美术社会影响力首先要确认我们关注的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力是什么样的影响力。他以为在目前这种众声喧哗的情势下,我们已经由“共名”时代走向“无名”时代,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了缺少共同话题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如果再想把艺术与世道人心乃至时代紧密关联起来已是奢望了。因为我们的艺术形态已由时代话语经典转为个人话语经典,我们要做的只是在“无名”时代里努力探索个体话语的经典性。看得出来,“美术社会影响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可能再具有规模化的优势了,它只能在不同阶段、不同层面发挥自己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也不可能再产生“共名”时代那样的结果,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这样来说“美术社会影响力”: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美术社会影响力”都会存在。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它的作用会呈现出大小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它都必须回归本位、回归真实。这种回归的过程会让一切伟大的事情变得明白,这里不讲什么神圣,也不存在任何欺骗。

  张渝 西安海关

  此文转载自《美术观察》杂志2005年12期“30年美术社会影响力评价”专题。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翔子,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批评关于美术批评市场化问题

下一篇: 美评家应有的品性 徐永祥美术评论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