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毕业+本科生=本科毕业生
谁在期待毕业展:父母,师长,同学,社会相关行业人士,自己
毕业展为谁而做:父母,师长,销售,自己。
既是大学四年的总结,也是自己缝嫁衣。一个阶段的结束,一个收获,狂放自由,展示最高水平。
旁观者狂欢,自己心头黯然,成绩意味着走出社会的找工作的便利,而毕业证是混饭吃在自己面前的第一张面孔。
对于旁人来说,每个人都会走向那样的一天,讨论怎样去做,也留给自己更多的余地。
老师给的在成绩从来不是终结。毕业展最需要的社会的关注和机会。
毕业的人是麻木的。
一个毕业展,投入是巨量的。无论是体力还是金钱。
毕业展的回报在哪里?
在七八十年代,毕业作品留校是美院给学生的一大荣耀,作品能留校不仅说明自己的水平得到了最高程度的肯定,还意味着作品会出现在本院留校作品的画册上,参与各大美院之间的交流和比拼,能为自己找到更多的认可和机会。
然而从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随着传统的学科分类、技法和审美趣味逐渐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搞得分崩离析,美术学院的权威性可说是大打折扣,毕业作品能否留校已经不再是品评其质量的最高标准,事实上,留校带来的利益也大大减少,留校作品往往是在美术馆的仓库内积尘发霉,不见天日,留校作品集面对众多新鲜的展览、作品画册,似乎顶多是给考前班学生做做参考。近年来在市面上,除了央美国美的留校作品集还是被奉为经典,其他的留校作品则名不见经传了。如此一来,面对空虚的荣誉,务实的学生们则宁可把作品推向社会寻求更多的展览机会。
#p#副标题#e#
在近年来的广美毕业展展场上,有一个现象渐渐明显起来,就是一些作品下面的标签牌旁会附上作者自己的名片,或是写着手机号。前两年,还有老师带着叹惋的语气笑评这种现象,似乎这样的举动有损毕业创作的某种纯粹性。然而这样的做法已经屡见不鲜。无论是公司还是画廊,其实在华南地区还是有很大一部分的眼光投向了广美,特别是广美毕业创作展,在寻求优秀人才的老总们眼中,毕业创作展类似乎是更能发掘新人真实水平的另个招聘会。而对于毕业生来说,面对激烈的竞争,任何的机会都不应该错过,为何不用这次大好机会推销自己呢?
在广美,毕业展的场地问题也似乎一年年越来越尴尬。最初的毕业展将设计与造型学院分开,各展一段时间。但是从2007年开始,所有的作品都在一段有限的时间内被堆在了一起。作品太多,不得不动用了美术馆的负一层。当时没有楼梯,要想看展览要挤在一台小电梯内才能下楼。直到今年,美术馆才将通向负一层的楼梯修好。在国画系,挂画间距显得稍微有些拥挤,然而在设计学院一些系的展场,如服装系,不光只有壁面上的平面展示,一个作品至少都要配数个人台,加之服装同样需要空间,空间不够,展示效果颇为失色。而最需要展示空间的雕塑系今年则紧赶慢赶搭起大棚,避开了美术馆,甚至另设自己的开幕酒席,诚邀各系前往。
伴随着毕业展览很可能成为除学院活动外一个颇具商业色彩的展会,而展场并不能很好地展示出作品的特色,学生则忧心在拥塞的展示环境中自己的作品未能很好呈现其全貌和效果等一系列情况,是否我们该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展览模式了?
#p#副标题#e#
在中央美术学院,各系作品在数周时间内各自开展,各自为政,成为一整个的展览活动周。虽然这样的活动缺点就是不能在同一时间看到所有作品。但是也依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看和展示的可能性。文化活动和院校毕业展比翼齐飞的展览会当然吸引社会上更大范围的媒体和大众的关注,而同时,如何满足将展览的严肃性和活动的娱乐性并行,还是需要谨慎处理的。
但也许这是毕业展能为学生们带来的,除了成绩和汗水后的自我满足之外,更多的收获,更多回报的另一种新方向。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全息网编辑,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