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当代绘画需接“地气”

2012-11-24 |浏览:1374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宋永进浙江师大美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宋永进浙江师大美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

  清代李渔在《风筝误·遣试》中写道:“毕竟是伊家地气灵,产出惊人宝”。这里所说的“地气”,是指山川大地所赋予的灵气。当代生活日益现代化,由钢筋水泥铸造成的生活家园,渐渐阻隔了自然,断了“地气”,也断了民俗文化的历史传流,失去了那悠远而熟悉的传统气息。

  当代画家大多生活在由各种书籍画册、纸质媒介、网络媒体等构成的文化环境里或狭窄的个人艺术圈中,尽管可以尽情地享用大量现成的知识和图像,或进行圈内的专业交流,却逐渐远离了知识、和艺术的原发地现实世界。他们对现实世界往往不够关注,对当代文化的现实处境也缺少应有的把握,他们钻进画室,封闭在一个私人化的自我空间里,面对一堆漂亮的画册和新式的画架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即便偶尔出门写生,面对绘画对象也常是视而不见,仍然重复着自己习惯的那套,完全无视活生生的客观现实和画家的个性感受。在这样的画面中,生动鲜活不见了,情真意切不见了,绘画个性化也不见了,留下的只有那些空洞乏味的语言技巧和形式套路。看来,当代绘画同样断了“地气”。

  当代绘画不单单应该重视画面结构的形式、造型的素养和材质的运用,更应该注重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在与绘画对象的深入对话中,捕捉独特的视觉感受,从而表现出画面结构的个性化气度、画面造型的特有姿态和韵味,以及画面色彩的“表情”和笔触的“情绪”。

  如果总是主观化地运用那些老套的构图,或者仅仅运用一些基本的构成规律,而置对象的鲜活生动和画家的个性气质于不顾,那么断了“地气”的画面必将呈现出一种理性化或公式化的形式结构,削弱了艺术的感染力。巧伪不如拙诚,当代绘画不应该停留于熟练的语言技巧和形式套路,只有实实在在地接了“地气”方能重新焕发艺术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翔子,来源:未知,来源地址:)

上一篇: 让抽象绘画在浪漫中流动

下一篇: 学书法也可以考级了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