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黎华
在我记忆中,“文革”前济南的书画类展览一年也就几次,其中有些个展是老书画家作品展,可谓穷毕生精力的艺术展示;综合性展览也是经过专家认真评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展览虽少但水平普遍较高,大多数的展览是要买门票的。出版书画集更为凤毛麟角,但意义深远,像山东人民出版社上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山东国画选》,今天看起来仍有其价值所在。
现在书画展的各种类型、各种形式层出不穷,无疑反映了书画艺术的繁荣景象,但良莠混杂,甚至一些作品粗制滥造、假大空乱,大肆包装炒作、招摇炫示的展览也随之而来。君不见,某些展览开幕式上红旗招展、彩球飘悬、嘉宾纷至,领导、媒体聚集,相当热闹,表面文章做足之后,则大功告成,之后的展期观众甚少。我曾了解过展览馆的专业人士,近年来,观众上千的展览没有几个。我见到某些隆重推出的展览,当天下午竟然就草草收场了;有些所谓“千人展”,其实作者连一半都不到,至于观众人数还不到作者的一半,这样的展览举办的动机和效果不言而喻。这种劳民伤财的展览,可以休矣!
我也见到有些展览,同时推出作品集赠送,设午宴酬谢,请关系拉观众参观,送红包邀名人站台、邀媒体宣传。也有些媒体人不谙书画,经常写出某某先生如何经过废寝忘食般的努力,创造出一种崭新的艺术风格云云惊人之语。我认为凡崭新的艺术风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前无古人,而中国书画恰恰是难以割断传统这方活水的,所以崭新的艺术风格另一个的特点就是后无来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年来展览开幕式成了书画家聚首的平台,大家借此机会互致问候交流信息,这或许是展览举办方始料不及的。当这种展览渐微弱化的时候,不拘一格的小型展,不重外表注重内容和质量的沙龙式的展出越发多了起来,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书画拍卖预展,受到观众热捧,原因很简单,观众自发轻松而来,能看到值得一看的东西,皆有收获满意而去。岂不快哉!
下一篇: 书法教育进课堂, 能否解汉字危机?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