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二、突出主体地位
三、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四、科学评价鼓励创新
#p#副标题#e#
实验证明,中国儿童对水墨的亲近和接受能力大大强于欧洲孩子,许多孩子在交流中都成为外国师生的小老师,教他们怎样用中国的笔墨在宣纸上挥洒、泼墨,怎样用墨来游戏、创造。当中国师生看到德国教育者和孩子对水墨的热烈赞叹和由衷惊羡时,那种使他们感到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成为了一生无法忘怀的记忆,并产生重新认知自己母体文化的强烈愿望,这些感言是出自参加活动的小孩:
“我只知道毕加索,没想到德国朋友那么喜欢水墨,我却不知道中国水墨画的大师是谁,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我要学”。
“德国的房子很旧,很节约,很美,每个房子都有自己的画,我回去要让妈妈挂自己的画,水墨画。”。
“我能说出爱琴海的传说,可是老师问我‘山海经’,我却不知道,其他小朋友都不知道。我回去要告诉妈妈赶快给我买书,这是中国的传说,老师说非常美丽,可是我是中国的还不会讲……”。
“我家住的是欧式别墅,现在我知道了欧式的建筑是欧洲很老的风格,是他们古代的艺术,我们在抄他们的,还不对,我要拍很多照片,告诉爸爸妈妈什么是好的,亮的大理石,不美”。
我们惊异孩子的感悟力,同时也惊异儿童美术教育在孩子对中国母体文化的情感认知过程中所具备的特别力量。当浸润着民族气韵的水墨精神渗透到所有参与其中的孩子和成人心中时,也将中国文化拉近了他们的视线与心灵,
其实,对水墨的亲近,是中国儿童源自文化血脉和世代民族基因的天然情感,却在我们以往的美术教育中被忽视了,也被欧美文化及流行文化的倾泻所冲淡了,甚至今天的中国儿童对自己的母体文化产生了陌生和疏离。是否想过,这种疏离会对中国儿童健康的心智成长带来怎样的障碍?将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隐患?而事实上,儿童在被动地接受我们所给予的教育时,是多么渴望如乳汁一样浓稠的母体文化的滋养,只是他们还没有能力用话语向我们言传。
中国儿童水墨画一方面是儿童运用中国水墨画的工具和技法来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们通过水墨画的形式来近距离感知中国母体文化的内涵,使我们的优秀文化能够持有传承发展的基础。水墨的形式能够使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在人之初的血脉深处注入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可贵的艺术传统在孩子的生命本体上得到内在的延续,这种自然的传承形式真实地具有水的穿透力和墨的浓度。
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中,我们更应该清晰地听到儿童美术教育对中国母体文化的呼唤,“扭转过去的偏差,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在不同层面加强对本土文化及中国文化意识的定位和价值观的重构,通过整体长远文化政策、师资培训及艺术教育,培养一种关心和尊重本土与中华文化的氛围,支持对本土及母体文化的回溯、研究和保护,鼓励儿童和教师立足本土而兼具中国与国际的视野和态度,并以融入中国当代文化体系发宏观视角展望未来的发展,应是大家仍需继续探讨和努力的课题,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 儿童美术教育应重视母体文化
下一篇: 儿童美术教育的指误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