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楼里的大师们都忙于创作,为下个月赴台参展做准备。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石雕艺术大师陈顺德就是其中一位。
陈顺德从艺40多年,曾在传统艺术面临漫长困境时,在自家简陋斗大的工作室中,带着寥寥无几的徒弟,在无尽的守望中,坚持从事石雕艺术创作数十个春秋。
2011年10月,温州工艺美术界迎来一大盛事——市工艺美术大师楼落成,吸纳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进驻。带着复兴传统工艺的希望,陈顺德在2011年年底进入大师楼。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自己竟然能拥有一百多平方米的石雕工作室,还陆续招纳了七八个徒弟,不断参加国内外各大展览,作品的市场效益日益提升。如今,他不仅完成了“民间手工艺人”到“工艺美术大师”的华丽转身,更成为温州石雕队伍的领军人物。
“以前只是躲在角落里创作不为人知,进入大师楼后,整个人感觉档次都提高了。”说起这一年多的变化,陈顺德感慨万分,他说,工艺美术大师楼不但解决了他手艺的传承问题,提高了作品的附加值,而且把温州石雕推到台前,让世人看到它的魅力。
事实上,除了陈顺德之外,大师楼里其他76位工艺美术大师也深有同感。借助工艺美术大师楼这个平台,传统手工艺者逐渐触摸到温州工艺美术的“阳光”。
一座楼,改变工艺美术大师的命运;一座楼,拉开工艺美术品种展演的盛景;一座楼,带领温州工艺美术产业迈上新台阶。
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温州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周锦云所言:“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楼改变了过去温州工艺美术一盘散沙的局面。它将广大工艺美术大师聚集在一起,为他们营造一个开展科研、保护、传承、创新、展示的平台,推动了温州工艺美术产业化的发展。”
破解传承困境
七成工艺美术品种有传人
素有“百工之乡”美誉的温州,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技艺精湛。据业内人士统计,全市的工艺美术行业,拥有十多个大类上万个品种。其中,瓯塑、瓯绣、黄杨木雕、细纹刻纸、彩石镶嵌、发绣等一大批艺种已被列入或认定为国家、省级非遗名录或传统工艺美术品种。
另一方面,全市涌现出一批在全国颇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其中,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7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40人,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33人,以及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50人,不少工艺美术师创作了大量工艺美术精品。
然而,如此雄厚的历史积淀和颇具优势的发展基础,却曾经让温州的工艺美术一度陷入困境。
4年前,温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做了一份调查,发现温州工艺美术素来推行的“传统学徒制”并不“吃香”,工艺美术大师门庭冷落,85%以上的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导致不少工艺美术品种逐步流失。为此,不少传统手工艺者纷纷通过广告的形式招生。但是,在耗费人力、财力的情况下,亦无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突破传承难题,为温州工艺美术的生存发展提供基础。”周锦云说,这个是工艺美术大师楼成立之初,首要解决的燃眉之急。
为了扭转局面,大师楼聚集广大工艺美术大师,成立个人艺术陈列馆和研究室,让他们创作的精品走出温州。在这个基础上,大师楼广招学生,为学徒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还为学徒发“工资”、上“保险”,建立了现代化、人性化的传承机制,吸引了不少学子上门求艺。
据统计,大师楼成立一年多来,共招收了38名学生。其中,大部分是专业院校艺术系毕业的大学本科生,甚至还有研究生。
雷健拷是中国美术学院壁画系本科生,回温师从周锦云学瓯塑。在学习过程中,他认为瓯塑是一个颇具温州特色的传统艺术门类,目前无论是题材还是表现力度,与以往相比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
“选择瓯塑,不单单因为个人兴趣,我还看中它的发展前景。” 雷健拷认为从事瓯塑创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但老师技艺精湛,而且大师楼提供的创作环境、搭建的对外平台,对学徒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目前,温州70%以上的工艺美术品种有了传人。究其原因,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副院长潘钦权表示,这很大程度得益于大师楼创造的“平台效应”、“大师名人效应”以及“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效应”。在未来三年内,工艺美术大师楼将多招收高素质学徒,争取让90%以上的工艺美术品种后继有人。
激发艺术魅力
内外兼“展”打响温州品牌
2011年11月,我市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米塑、夹缬等4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次走进非洲,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国家大剧院大放异彩,向当地公众进行了为期4天的展示。
2012年8月,10名台湾学子来温向黄杨木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虞定良行传统拜师礼。这是“海峡两岸木雕艺术薪火传承创作营”首次在祖国大陆开营,也成就了两岸传统技艺交流传承的一段佳话。
……
这座楼不仅缓解了掣肘温州工艺美术发展多年的传承老难题,也通过集聚效应的发挥,激发了传统艺术的新活力,让它们走出温州,登上世界的舞台,绽放更灿烂的魅力。
这一年多来,工艺美术大师楼积极鼓励传统工艺美术“走出去”。黄杨木雕、瓯塑、瓯绣等国家、省、市非遗及省、市重点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屡屡参展,交流盛事不计其数,大大改变了过去温州工艺美术品种“闭门造车”、鲜为人知的局面。
“以前每年最多出去一两次,参加的大部分是零散的展览。现在,一年都要参加十几次展览,而且规格很高。”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瓯绣传承人施成权说,高规格的展览在对工艺美术大师进行肯定,增加大家信心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温州的城市形象。
除了“走出去”之外,工艺美术大师楼同样注重“引进来”。在工艺美术大师楼内,共有大师作品3000余件,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20余件,精品近千件。这些作品都是温州地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师的获奖之作。尤其是三楼的大师精品馆,汇集了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镇所”馆藏以及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其中,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中青年大师之作。这些作品以传统题材为主,囊括反映时代精神、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作品结合传统与时尚,融合东西方文化,借鉴民间和学院风格,充分展示了“真善美”的艺术文化特点。
据了解,大师楼成立以来,先后接待了上百批外来参观者,还有不少人陆续来温参观了五、六次。众人皆惊叹温州工艺美术技艺的精湛,特别对大师精品馆的作品赞赏不绝。
周锦云告诉记者,温州工艺美术的发展,不但要让精品“走出去”,让世人看到,还要立足本土,吸引更多的人来温州看精品。
搭建产业平台
市场活水浇灌工艺美术花
如何将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通过研发,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化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工艺美术界面临的问题。温州也不例外。
近年来,以陶瓷产业闻名于世的瓷都景德镇,陶瓷企业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引起温州工艺美术界人士的关注:国内外知名陶瓷品牌纷纷落户这片热土,形成产业化聚集效应。有数据显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总量在短短7年内翻了两番以上。
“只要对症下药,温州工艺美术也能迎来产业化的春天。”周锦云表示,从工艺美术大师楼开业以来,温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温州工艺美术研究院就在积极地探索产业化道路。目前,虽然温州用地紧张、成本高、招工难等问题制约了工艺美术产业化的发展,但是温州工艺美术也有自身的优势,例如,大师精品层出不穷、人才培养日见成效等,这些都是实现产业化道路的有力保障。
此外,大师楼开业一年多来,搭建不少新平台,推动了温州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
去年12月,温州工艺美术创意园正式开工。该创意园位于瓯海大道原船用挂机厂地块,总投资1.7亿元,占地20亩,建筑面积25000多平方米,设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室、企业设计中心、博物馆、工艺美术作品交易中心等配套设施,预计2014年投用。潘钦权介绍说,温州市工艺美术创意园的建立,将区别于温州工艺美术大师楼以创作、传承为主的宗旨。它对各种作坊式零散经营的工艺美术进行集聚,形成产业化效应,努力变身成为浙南工艺美术品交易市场。
近日,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将公布首批工艺美术传承、创新、研发基地,全市共有46家上榜。其中,企业类10家、研究所类10家、工作室类26家。包括奥光动漫集团有限公司、永嘉瓯窑陶瓷艺术研究所、孺子牛艺雕工作室等。周锦云表示,这些上榜基地基本覆盖了我市行业中重点品种、产区与优秀企业家大师,代表了我市当前工艺美术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也是今后协会、研究院与创意园要在各项政策与工作上重点扶植的对象。
工艺美术产业化,经济性更重了,“艺术”会被淡化吗?
面对市场上有关“如何解决‘工艺美术产业化’与‘艺术的追求’之间矛盾”的声音,周锦云表示,温州工艺美术产业化正确的道路应该是“艺术”与“产业”两者不相脱节,工艺美术大师楼也一直坚持这个理念。在周锦云看来,传统的工艺美术必须与现代工业相结合,通过现代化工业去组织生产。只有解决了艺术和工业的联合发展问题,只有形成艺术创作加市场拓展的一种共同的动力,才能使工艺美术产业成为一个优势集群。工艺美术产业要走一条“两头很强”——研发创新能力很强、市场营销能力很强——的路子,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向市场要效益,获取更大的利润,以盈利来发展自己的艺术,再用艺术武装自己的产业,循环往复,才能实现工艺美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 沉默还是消失?重庆私人美术馆生存之惑
下一篇: 影响私人水墨收藏的主要因素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