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中,民营美术馆可谓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摸索几起几落,始终坚韧地穿行在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浪潮中。上世纪80年代末,画家黄胄在发扬民族艺术的理想中为创办炎黄艺术馆殚精竭虑,从1991年建成开馆到此后的债务累累,再到2007年与中国民生银行达成捐助托管合作协议,炎黄艺术馆磨难几多。90年代末,掀起了第一波民营美术馆建设热潮,从开张之初的先锋姿态,到一年后的疲软、两年间的纷纷倒闭,让人清楚地认识到,作为美术馆,完全依靠单一的企业投资管理的生存之道不可行。
作为美术馆本身,如何坚持公益性原则,如何与公众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交流已是当下中国各类美术馆绕不开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了民营美术馆建设的试验期,民营美术馆纷纷成立,但都没有逃脱“陨落”的命运。2003年前后,中国艺术品市场大面积复苏,各种名目的民营美术馆丛生,成为艺术界的一大现象。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馆”在时局中应运而生,挑战着传统的“美术馆”定义,也给自身的生存带来了尴尬。如今,随着各地美术馆的免费开放,民营美术馆的生存环境将会面临什么变数,未来的路又在哪里?
北京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说,一个成功的美术馆首先应该坚持公益性,与社会的互动才是保持新鲜血液的根本。 #p#副标题#e# 民营美术馆的摸索
民营美术馆在国际上大部分时候被称为私立美术馆,是指由非政府人士和机构投资的具有收藏、展示、研究和社会教育功能的现代美术馆。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美蒂奇家族对艺术作品的收藏和展示。现代最杰出的私立美术馆则是美国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带有半官方色彩的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
在国内,1998年就有私立的现代美术馆兴起。沈阳的东宇美术馆、天津的泰达美术馆和成都的上河美术馆、以及1999年成立的具有半官方半民营色彩的成都现代艺术馆,形成了中国私立现代美术馆的第一波浪潮。
不过,在这几个美术馆中,真正有明确定位和运作的,只有成都上河美术馆一家,其他几家皆因操作不善、学术人才不足等因素,一年后处于疲软状态。但是上河美术馆过了一年之后,到2001年,也因为出资方企业经营不善,最终导致缺乏资金上的支持,无奈也告停馆。
2002年至今,国内也出现了一大批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2002年)、南京的红色经典美术馆(2003年)、2005年上海证大现代美术馆(2005年)、上海当代艺术馆(2005年)、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2007年)、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8年)、苏州本色美术馆(2008年)、上海外滩美术馆(2010年)、民生现代美术馆(2010年)。
20年中,民营美术馆可谓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摸索几起几落,始终坚韧地穿行在社会的转型和时代的浪潮中。上世纪80年代末,画家黄胄在发扬民族艺术的理想中为创办炎黄艺术馆殚精竭虑,从1991年建成开馆到此后的债务累累,再到2007年与中国民生银行达成捐助托管合作协议,炎黄艺术馆磨难几多。90年代末,沈阳东宇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等,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掀起了第一波民营美术馆建设热潮,从开张之初的先锋姿态,到一年后的疲软、两年间的纷纷倒闭,让人清楚地认识到,作为美术馆,完全依靠单一的企业投资管理的生存之道不可行。
更需警醒的是,绝大多数民营美术馆都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作为展示和收藏重点,却缺乏相关学术研究和发展定位,也不重视对当代艺术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更忽视了对地域文化的关注。美术馆应有史学意识,张子康说:“每一个美术馆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文化土壤、学术团队和其他特定的条件,决定自身的形态。毕竟中国需要的是多层面的文化,而不是那么多重复定位的美术馆。”
从国际上一些成熟美术馆所带出的经验来看,一家完整的现代美术馆应具备:有自己长期的固定的展示场所,有固定的收藏基金和展览基金,有自己的一套研究、策展和管理人员,有自己资料室、馆刊等文献系统,对外交流体制等等。
很多时候,在西方或者欧美,大部分私立美术馆尽管它们的内容相当全球化,但在定义上还是根植于地方的,依靠当地观众的期待而存活。然而这种基本需求在中国非常容易陷入困境,因为当代艺术似乎只是艺术圈自己的事,极大比例的当地人对艺术既不熟悉也不感兴趣。
新年伊始,随着我国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从博物馆到美术馆,文化消费日益向普罗大众倾斜。中国美术馆正式免费开放时,门前打出巨大条幅:“文化惠民、免费开放”。作为有政府财政投入的中国美术馆,免费开放不会有太大的冲击。至此,很多人开始为民营美术馆感到担忧,张子康对此谈到:“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形象的美术馆,他们举办的展览比较多元化,有传统水墨、民间艺术、当代艺术等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而今日美术馆着重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展示、收藏、教育,两馆的性质不同、受众不同,所以,对于热爱当代艺术的业内人士、学生以及大众来说,有他们喜欢的展览他们还是会来参观的。”#p#副标题#e#
美术馆文化缺失
也许正如知名画家陈丹青曾经表达的那样:“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真正的美术馆,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美术馆文化,而只有美术馆。”而文化的培养,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陈丹青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今日艺术讲堂中曾谈到西方的美术馆教育,认为“美术馆不是挂几幅画、摆几件文物的地方,也不完全是开展览的地方,美术馆博物馆第一要紧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会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中活生生的作用。美术馆,是一本巨大的活的百科全书,因为美术馆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家,而是所有人……”
同时,陈丹青认为,目前的中国,已经有了众多的美术馆,但是就我国的人口数量来说,这个数字还很小,而且这些已经存在的美术馆,无论是在职能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9世纪英国的一个工会主席提出,让一个工人了解艺术品可以使他变得举止高贵,富有自尊心。这对维护大众心理平衡和社会稳定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公众的美术馆’是美术馆建设的最高阶段。”
如今的美术馆对自己的社会功能有了更加明确、自觉的认识。从根本上说,美术馆应该是普及和提高城市市民艺术素养和提高城市文化的教育场所,担负着社会教育任务,并可提供调节身心、享受生活的机会。陈丹青谈到,在中国,进入美术馆的作品往往是一种荣誉的象征,这种荣誉高过艺术本身。而美术馆不应该是艺术作品的终点和坟墓,相反,应当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起点和新的开始。
陈丹青也表示:“造一个美术馆不难,出现一个美术馆很快,但是对美术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能够利用美术馆,在我们的国家、社会做活动、发生文化影响非常难。而建一个世界水准、世界规模的美术馆比造原子弹要难100倍,都得慢慢来。”
谈到中外美术馆的差异,陈丹青说,中国的美术馆只可以说是一个陈列场,而算不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中国现在虽然有美术馆却缺乏美术馆文化,管理机制相对落后。在西方,人们通过对美术馆进行学习受教育的意识很强。人们认为美术馆是一个大的教育课堂,给人们带来长期的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比较而言,中国的美术馆与艺术博物馆大多学术方向不明确,往往把大量精力花在展览上。展览的数量多、时间短,展览水平不一致,当代艺术藏品也是比较薄弱,长期影响城市文化与人民素质的目的还远没有达到。因此,明确一个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及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美术馆重要的发展方向。
美国的惠特尼美术馆办展览,纽约舆论经常是一片骂声。每次双年展结束后,他们的策划班子都要换掉,换一批新人。它办展不是为了告诉你现在流行的艺术流派是什么,让大家都来跟风,而是与社会形成互动。
事实上,在艺术家眼里,中国的美术馆依然是高高在上的,他们认为,美术馆不仅是观众的公共空间,也是艺术家的公共空间。艺术家陈田曾经说,艺术家最大的梦想不是作品被收藏者以公平价格收购,而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最终能被陈列在有影响力的美术馆里。因为那里将有大量的人观看,艺术将在那里实现最广泛的交流。美术馆应该是一个能让人安静下来、不同于酒吧或饭馆的去处。欧美等国小学生的美术史课经常在美术馆里进行,他们的专业化程度高,而我们大多数美术馆的学术方向不清晰,没有做到有明确指向地做展览,而且展览质量良莠不齐,展览定位与决策方的主张时有矛盾。#p#副标题#e#资本与公益
作为一直坚持“公益非企业”性质的今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一直关注对年轻人的栽培与扶持。张子康介绍,今日美术馆很多大型展览除了选择已经很有成就的艺术家之外,还有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也有展示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今日美术馆2009年启动与瑞信携手推出的今日艺术奖,以及2010年携手马爹利艺术基金推出的“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邀请国内以及国际上重要的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院校教师、艺术机构负责人作为推荐委员以及评委,选择出最优秀的艺术家给予其一定的交流展览机会,都是对年轻艺术家的栽培与扶持。
同时,今日美术馆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推动中国当代的发展,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流派及其关键人物的同时,注重对有潜力的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发现与培养。开展与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通过展览、学术沟通等多种形式建立共同发展的机制,推动国内与国外艺术家、艺术机构、艺术活动的良性互动,致力于在全球化语境中谋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演进的最大可能。今日美术馆的教育部一直在免费为大众作讲座等教育活动,同时也在2009年得到了摩根大通的赞助,主要是对北京流动儿童的美术教育。
张子康介绍,从今日美术馆建立以来,国家对今日美术馆主要还是在政策上的支持:2010年,文化部主办过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其中当代艺术部分的两个展览以及一个创意服装秀在今日美术馆举办;在2011年初的“文化服务大民生”项目中有一些对特殊人群(老年人、青少年儿童、残疾人)的门票购买。
另一方面,位于北京百子湾苹果社区的今日美术馆主馆,一年光是水电、基本人工等就要消耗600万元。一切都要靠自身去维持运营,对于这个烧钱的公益性差事,民间资本为何还要如此热衷?对于民间资本为何进入艺术领域,早有很多不同说法。其一,这是市场经济到达一定程度后出现的必然选择“艺术搭台,经济唱戏”。其二,介入艺术可使投资人为自我经营的品牌增值,也是一种广告效应。再者,投资者中也不乏当代艺术爱好者。曾有人作过统计,在目前的民营美术馆中,有95%的投资者是房地产商。
当年,地产大亨张宝全斥资4000万元打造了今日美术馆。2002年8月,今日美术馆以名为“彩墨江山展”的开馆展进入了公众视野。当时,张宝全建美术馆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地产的文化品位,他曾清楚道明:“必须走艺术产业这条路。美术馆就是其中一部分,我不是艺术赞助人,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做艺术产业。”
证大现代美术馆投资人、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曾在美术馆开幕时说过一段话:“我们作为一个民间的艺术馆,收藏什么?收藏这些东西又是为了什么?这是我一直在考虑的。我想我们应该去做新的历史创造——把艺术馆定位为当代艺术馆,做当代艺术。这当然也基于我们这个酒店今后经营生存的问题来考虑的。而且做当代艺术可以更加大众化,能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进来。在某些人看来,做一个艺术馆与酒店相结合的建筑项目可能是一桩异想天开的事情,但如果理性一点的话,我想是能够成功的。”
资金问题是关系到民营美术馆生存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张子康指出,个人与企业向诸如民营美术馆等非盈利社会文化机构进行捐赠或赞助可享受“同额免税”的政策,这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为博物馆、美术馆所提供的“造血机制”,保证了美术馆生存的可能性。“然而,目前在我国尚没有适宜非盈利组织发展的税收法律体系,有限的赞助资源又面临来自其他娱乐项目的激烈竞争,在回报率方面显然是大多数艺术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虽然如此,张子康一直坚持自己的运营理念,他谈到:“作为美术馆,尤其是民营美术馆,首先在体制上要是非盈利的机构,因为只有美术馆的收藏成为社会文化资源,而不归投资者所有,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得到社会的资助与支持;其次,要按照国际美术馆标准要求自身的展览品质以及运作机制;再次,需要建立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链条,拥有一部分自身的资金来源,如今日美术馆就按照了西方成功美术馆的经验,增加了图书出版、发型、经营、书店、咖啡厅、艺术衍生品中心,这些项目的收益一部分会用来补助美术馆的资金来源。此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地公益美术观念资金机制,坚持美术馆的公益性。”
作为美术馆本身,如何坚持公益性原则,如何与公众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交流已是当下中国美术馆绕不开的问题。
上一篇: 萧敬腾书法寄语非凡之旅 呼吁珍惜地球
下一篇: 艺术超市_坚持原创还是转攻衍生?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