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达·芬奇绘画的“舞台效果”

2013-09-26 |浏览:3446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卢浮宫的《岩间圣母》
卢浮宫的《岩间圣母》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452-1519),这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者,是画家、雕刻家、音乐家、科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工程师、解剖学家、建筑师、地质学家、制图师、植物学家和作家。他所涉及的领域之广、之深,在人类历史上也属罕见。他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除了在科学上的贡献,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他给人类留下了如《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许多不朽杰作,这些杰作体现了他广博的艺术造诣、深刻的文化思想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其中以科学修养探索绘画几何结构和透视空间技法也让他改变了一代画风,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先驱。
    在达·芬奇之前,绘画大都是宗教画,即体现圣经的故事。神的形象虽然是以人为蓝本,却把人理想化,避开了真实的人。文艺复兴使艺术家把目光转向人的自身,即便是神也人性化了。尽管达·芬奇发明了很多机器,但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照相机。为了真实反映现实的世界,追求绘画有照相的效果,达·芬奇成了解剖学家和几何学家。为了画人,他研究肌肉、骨骼在各种姿势下的形状;为了在画布的二维空间体现三维的效果,他应用透视、色彩和明暗刻画空间感和立体感。所有这些努力,都使达·芬奇不仅成了一位传世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科学家。
    达·芬奇有段名言:“绘画是一门科学。绘画科学的第一条原理:绘画科学首先从点开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的形体。物体的描画,就此为止。”事实上,达·芬奇把观众也考虑进情景,使画面具有舞台效果,突破了传统画“小窗窥视”的格局。所以在他看来,忠实地反映客观实体是绘画的灵魂,绘画的抽象就是几何。
就让我们从几何的角度来分析下他的几幅画。
    首先,从画的结构上看,他的画多数是采取了三角结构,使画面稳定、安详,比如他的传世杰作《蒙娜丽莎》和《岩间圣母》。在前者中,他让蒙娜丽莎的手搭起,撑起了画底,形成了三角形,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一种从容祥和的氛围,以至于后来的半身慈祥人物画都或多或少地都有他的影子,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风靡几百年,经久不衰,这个三角形功不可没。达·芬奇画了两幅《岩间圣母》,分别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和伦敦国家美术馆,但它们画面结构相似,都是以圣母为主轴通过其他人物搭建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并将小耶稣置于三角形的重心之处。这个三角形和那身后不稳定的头重脚轻的丁字形岩石形成一个对比,以体现圣母的爱护和伟大。
    达·芬奇另一幅传世杰作《最后的晚餐》则是其应用透视技巧的登峰之作。他利用两边和穹顶近似黄金分割的矩形通过梯度聚焦耶稣,并让其后面的远景延伸到无限。所有的人物只坐在桌子的一边,这一点有悖一般晚餐的习俗,但却方便画家表现人物的表情、手势和动作。事实上,达·芬奇把观众也考虑进情景,使画面具有舞台效果。整个画面耶稣为中心,其他人物对称排开,在耶稣平静地声称被出卖后他们动作表情不一,起伏不定,让画面既平静又动荡。而这里隐含着两个有共同顶点的相似三角形。它们的顶点在无穷远处,一个的底边直达观众,另一个的底边就是画面上人物表演坦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和慌张等情绪的舞台,而这些情绪通过画面的几何结构就会直接传播感染到观众。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秩名,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 胜似闲庭信步 谈张志国的书画

下一篇: 家长少干预 孩子绘画创造力才更高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