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风(1944-)1968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法语系;1981-1983年,赴巴黎大学进修文学艺术。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方艺术及其比较、现代艺术评论。著有《法国现代美术》、《中西方文化艺术掇英》、《西方文化艺术巡礼》、《中国艺术史》、《法国现代美术(修订)》等。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一次百年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目的是民族复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的历史任务摆在了中国艺术家面前—建立新的主体意识,重塑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吴冠中和周韶华生于苦难,参与复兴,投身改革。这是他们人生的大背景,更是他们艺术发展的大背景,他们得到了最好的历史机遇。
厚积薄发
1979年10月,意义重大的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从此,文学艺术百花盛开的春天来到了。
备受鼓舞的吴冠中觉得应该把自己三十年来的探索做一个全面的总结。于是,在与会后仅过两个月,他就在1980年第一期《文艺研究》发表文章《土土洋洋—油画民族化杂谈》。在这篇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的文章中,他旁征博引,证明古今中外艺术在最高层次上是相通的。艺术家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善于汲取一切营养。此时,大家才知道吴冠中是大陆最后一批留法学生中的归国者。几十年默默无闻地孤独耕耘,现在才石破天惊。
在文革结束第二年的1977年,周韶华从湖北郧阳借调中国美协任《美术》杂志编辑。在北京仅工作一年,但是这一年对周韶华的艺术太重要了。
《美术》是当年中国美术界最具权威的理论刊物。全国的美术理论工作者和艺术家都盯着它,从中了解艺术的动向和动态。各种力量和观点都在这个平台上亮相和交锋。处在暴风中心的周韶华毅然站到了革新派一边。因为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他早就意识到艺术必须抛弃陈旧的观念,接受新的事物,解放思想,破茧而出,因此他支持吴冠中。吴冠中的《论形式美》、彭德的《审美是美术的唯一功能》都是他发现并肯定的重要文章。
周韶华和吴冠中成为画界提倡革新、主张引进西方现代艺术的先驱。
四篇文章和三件大事
七十年代末以后,吴冠中发表了三篇重要文章,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理论界有着独特地位。但是他并不满意这些成果,因为争论的都是相对比较容易取得共识的问题,有的只是表面的问题。他在思考,阻碍中国现代艺术航程的最大障碍在哪里?终于,这个最大的暗礁露出水面。
为了反对形式从属内容的僵化观念,吴冠中发表檄文,提出形式有独立性,艺术存在的条件是形式美,艺术家不搞形式美是不务正业。对这些离经叛道之言,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勇气是不敢放的。
周韶华关注的重点在山水画艺术。有着悠久历史的造型语言法则和一套完整理论体系的国画艺术,对形式内容关系早有一套自己的处理方法,不能简单套用吴冠中的理论。周韶华认为国画艺术的极高的成就反而束缚了艺术前进的步伐和自我更新能力。他决心跳出前辈的窠臼,以现代人的眼光和胸怀,站在时代的高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这个世纪难题。他要“在乾旋坤转的宇宙中,去感受充满生机的宇宙大象和天地之美;领会那含元抱真、归朴返真之美;体验那风起云涌、大气盘旋的宇宙感和生命活力,使现代山水画有一种吞吐古今的文化气度与精神含量”。评论家把他的艺术追求称为“大美”,即大视野、大思维、大格局、大气象的综合表现,是一种超时空的“气势山水”。
吴冠中在北京呐喊,周韶华在南方呼应。
周韶华办了三件载入美术史的大事:1984年创办的《美术思潮》,吸引了几乎所有具有新潮思想的青年撰稿人,成了当年现代美术重要的舆论阵地;1985年举办《中国画新作邀请展》,其创新意义和影响,如吴冠中所说,是“新的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第三件事,1986年春季举办湖北青年艺术节,五十多个青年群体的五十个有个性的展览先后在二十八个场地举办。艺术节成为青年人真正的狂欢节、思想解放的大舞台、新作荟萃的大集。五十多岁的周韶华像年轻人一样,徜徉在激情之中。
1978年周韶华任重组的湖北美术院院长和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与吴冠中同时出席第三次美术家代表大会,共同当选为全国美协第三届理事会理事,这标志着艺术改革的力量已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1978年周韶华在武汉中山公园举办“文革”后的第一个画展《新长征》,展示他的创新之作。同年3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吴冠中作品展》,是吴冠中回国后首次个展,这两次画展均引起巨大反响。至此,“北吴南周”互相呼应,已成犄角之势,赢得美术界的赞美。
寻美与寻源 大路与小路
吴冠中一心做美的探寻者。他自诩为越深山穿林海的猎人,瞪着明亮的双眼,竖着机警的双耳,搜寻隐藏着的美景。艰苦的努力终于有了丰硕的结果。吴冠中发现了许多“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人间美景,例如湖南张家界。张家界的特色是“石峰石壁直线林立,横断线曲折有致,相互交错成文章”,吴冠中把结构美和形式美叫做“画章”。没有画章的景色进不了他的画。他到江西婺源,一张画也没有画成,原因是没有找到“画章”。
吴冠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念,画家要有一双明亮、真诚、单纯的好眼睛。没有受过污染,以纯净的目光看世界,一切都那么新鲜,那么美丽。没有功利,没有虚伪,没有丑陋。
周韶华断定,任何间接的经验,例如前人的作品和论述、各种现代影像和媒体都不能代替艺术家对作为艺术现场的生活和自然的直接感受和体验。面对雄浑的大自然,人对宇宙的敬畏、对自身的渺小和天人间的交融便有了全新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全方位的: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甚至每一次呼吸,心脏的每一次跳动,都留给人终身难忘的印象和记忆。周韶华安排完整周密的计划,踏遍黄河长江两岸,探察两河源头,破译这两条母亲河携带的中华民族的生命基因和文化密码,他攀登世界屋脊,跨越雪山冰河,超越生命极限,去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伟大。所谓“大河寻源”,其动机已不简单是寻找一条大河的源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也不仅是“为祖国山河写照”;最终目的甚至不是寻美,画美。大河寻源其实是一次心灵的寻根之旅,是去现场感受一个伟大的民族文化是如何在天地之间诞生,如何在天地玄黄的远古,一点一滴创造文明的过程。针对三个文化问题:“我们从何而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周韶华提出系统的创新理论,组织了规模空前的艺术与人文考察,进行了大规模的新山水画创作,灌注了饱满刚健的时代精神。他是中国艺术界少有的具有战略头脑的艺术领军人物,有大将之风。
他一直在努力,要把水墨画艺术从中华文化圈推进到世界文化圈,并把艺术视野和思维空间扩展到整个人类文化背景中,从而思考和解决水墨画的图式转换和语言转换问题。
吴冠中终身都思考大路艺术与小路艺术,前者震撼人心,后者悦人心目。到了晚年,他自问,他的优美的风景画是大路艺术吗?他做“画界鲁迅”的志愿实现了吗?他产生了困惑。周韶华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他专心致志,要创造大气磅礴的新山水画、新国画。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创作出震撼人心的大路艺术。大画家刘国松说,如果以佛教划分,吴冠中的艺术是小乘佛教,周韶华的艺术是大乘佛教。
吴雅周健
如果说文人山水是月夜抚琴,如泣如诉;傅抱石、李可染、石鲁的新山水如小提琴协奏曲—琴乐穿空,气韵回荡;那么周韶华的气势山水就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翻江倒海,震天动地。他画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明月出天山”,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吴冠中用西方现代艺术来丰富中国画艺术,用传统艺术来丰富油画艺术,实现了中外艺术的优势互补。基本技法是洋的,某些造型是传统的。例如虚的空间,灵活的背景。作品有西方油画醇厚靓丽的韵味,有传统国画艺术的诗意浪漫。
吴冠中是江浙人,典型的江南才子,却成了久居北方的艺术家。他的气质和艺术揉入了北方文化的基因。
周韶华是山东人,在海边长大,自幼受华夏传统文化影响,又经受了革命战争的洗礼,心怀浩然之气,是北方人却成了久居南方的艺术家。他的气质和艺术于豪迈中融入荆楚的浪漫。
吴冠中作画,全身心的投入,精气神的凝聚,专注时的屏息静气,激动时的急促呼吸,观景时的双目圆睁身躯抖动,都让人感受到艺术家强大的气场。画笔在调色盘上,和着油彩翻与滚,压与提,铲与拉,手在画布和调色盘间来回飞舞,如蝴蝶翻飞,猎豹狂奔,发出有节奏的撞击声。
周韶华的大笔书写、石鼓大篆、疾笔阔线深得吴昌硕、齐白石的韵味,但更自由放纵。中锋笔意犹存,但变化多端,时而侧笔横扫,时而逆势而上,大提大按,肆意铺毫,甚至直达笔根,毫毛根根挺立。“正笔与破锋相互绞转,壮笔与爽墨一气呵成;外合山水的大块构造,内发心中的激越感情。”(刘骁纯)作大画,将纸铺于地上,手持大如扫把的巨型毛笔,一身轻装。画家在纸的舞台上,纵横四方,笔人合一,水墨撞击,神凝纸笔。到精彩处,画家进入忘我的境界。
他对于光色的大胆的引进,为国画注入新的血液,引起了革命性的变化。冷峻的幽光表现月光,热烈的黄色与红色表现秋景,透明的宝蓝色映一泓池水、一束天光。他的宇宙变相图,则只能用烟火般的绚烂来形容了。国画颜料不够用,西画颜料、水彩、光色纸、拓片齐上。这样的画用传统的称谓无法定位,它就是摆在观众前的一席丰盛的色彩和光照的盛宴。
吴冠中认为传统艺术(即本土艺术)与外来艺术(以西洋艺术为主),在最高层次上并没有本质差别,土土洋洋,洋洋土土,土洋结合,以现代艺术改造传统艺术都是可行的。
周韶华主张隔代遗传(越过明清宋元,远接汉唐荆楚仰韶)、横向移植(各种艺术形式、各民族艺术都可吸收,在原始艺术、石窟艺术、陵墓艺术、民间艺术、文人书画艺术中追溯文化之源),打破文人画格式规范和“笔墨情结”,全方位关照(天地人、主体客体本体统一)。他的理论完整而系统,得之于实践,然后指导实践。
得天独厚的条件
吴周二人之所以成国内外知名的大艺术家,除了他们卓越的艺术造诣、深邃的艺术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外,还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遇。
他们充分利用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好时光,争分夺秒,努力创作,大胆探索,奠定了大师的地位。
吴冠中深得“地利”之便。他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站在中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成为现代艺术的大师,甚得西方重视。有人专门研究他宣传他,认为他是上个世纪民国最后一批赴法的艺术留学生中的杰出一员,和赵无极、朱德群、熊秉明一样,都是西方培养的大艺术家。
周韶华在艺术革新里的巨大能量和卓越理论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外国评论家将周韶华看成本土培养的东方象征主义画家。周韶华频繁出国讲学办画展,遍访欧亚大陆和北美,在大众美术界引起轰动,促使他们对当代国画艺术刮目相见。评论家汉内斯·日姆普诺说周韶华的作品是“是音乐情调与诗歌的交响乐,是色彩与块面的变奏。”新加坡艺术家陈瑞献说他的作品是“叫你心神飞动的大风”。
聪慧的吴冠中深知如何协调各方关系,调动各种资源,从而化解阻力,增加推力。他的艺术令人民开心,使专家舒心,让领导放心,还能与外国人交心。总之他的艺术很得人心。
长期生活和工作于荆楚大地的周韶华,营造了相当有利的地理-文化环境。政府和民众把他推为文化艺术界的代表人物,利用其艺术吸引力和人格魅力,提高湖北在全国的艺术地位。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湖北一度是全国现代艺术的风暴源和大本营。周韶华被十多所名校聘为客座教授。他受邀开办中国画高级人才研修班和山水画高研班,培养了近百名优秀人才,产生了很好的影响,为高水平的国画艺术教育开辟了新路。
没有结束的话
为什么将吴冠中和周韶华进行平行比较?回答是困难的。许多人认为,“北吴南周”形成根本的原因:时势已到,英雄该出场了,大师该现身了。但是,这历史的大任最终落在他们的肩上,却也是因为他们有过人之处,例如前面多次提到的“胆略”。
大师不是超人,他们也有缺点和失误,也有困惑甚至痛苦,但是他们总是站得比我们高,看得比我们远,想得比我们深。他们的所思所为一定有超常之处,否则不能带领众人超越惯性,摆脱庸常,跳跃式前进。大师有极高的智慧,有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人们愿意追随大师,聆听大师的教诲,感受大师的温暖,从而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更有意义。
上一篇: 读《石门颂》丛札
下一篇: 塞尚:莫奈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