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而文化遗产还包括响应的物质实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能力建设已成为当下非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非遗资源管理问题就成为一个基础性的战略问题。
非遗保护的发展与认知,经历了一个并不长的渐进性的过程。从历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历史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到历史文化信息与传统的保护与活态化传承,再到把非遗作为一种资源进行保护与发展的观念转变是非遗保护不断深入的结果,也是非遗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态的生存发展状态的生存需求与价值呈现。
非遗资源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最为独特、最为丰富的财富。强调非遗资源,就是强调非遗不仅仅是遗存、现象、信息,更重要的它是一种资源,一种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独特的、丰富的战略性资源。
非遗文化资源的管理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突破口。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在现阶段不仅是战略重点,更是战略难点,不仅要强调方式、方法,更要强调内容与路径。非遗资源化的发展,有利于解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误区与当下困境,用最具民族特色的内容资源,用更加国际化的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讲好中国故事,可以说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中极为重要,积极探寻中国文化源流的资源与智慧,用共识与易于接受的语言进行传播,是树立中国形象的重要选择。
目前,中国非遗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转型阶段,在这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比较多、比较复杂,最为核心的是非遗资源管理问题。
非遗不仅仅是遗存或是古董,而是非遗活态化的传承与发展。要认真区分传承发展与异化发展的异同与边界。一方面,不能把按照非遗内在发展规律的进化发展与传承视为异化;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异化发展作为传承发展的内容。
#p#副标题#e#
从大财富的观念来看,非遗首先是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而这种财富的表现形态,既有精神性,又有物质性。当下,在非遗发展的过程中,有的过分强调非遗财富的精神性,有的又过分强调非遗财富的物质性。事实上,协调、权衡非遗财富的精神性与物质性尤为重要,不能顾此失彼,走向极端。
另外,非遗是一项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是单向度的、单层次的一种工作。它至少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精神层面、事业层面、市场与产业层面及环境优化层面。为此,在非遗资源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哪种类型非遗适合在精神层面进行研究与发掘,哪种类型的非遗适合在事业层面进行政府主导的研究、发掘与推广,哪种类型的非遗适合在市场与产业层面进行开发等,切忌一刀切的做法。
在非遗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要将非遗保护发展策略问题与战略格局问题相混淆。非遗保护发展策略强调的是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应对濒临灭绝的非遗品种尽快抢救与保护,但必须清楚抢救与保护并不是非遗发展的全部,还要考虑战略协调与格局的问题,要通过对非遗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包括市场与产业开发)来形成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非遗的保护始终追不上非遗消失的速度,什么样的发展机制或工作机制才能缓解这一问题?重点是在抢救与保护的同时,要进一步发掘需求,推动非遗介入、融入当代生活,促进以传承人为中心的人才培养及以名人、名品、名牌为核心的产品体系。要实现这一点,就应强调非遗资源化、资源资产化,逐步形成非遗资源产业化机制,并以新的科技融合发展为推手,推动“市场+互联网”机制和非遗科技的发展,如非遗大数据、非遗云服务……通过加密、防复制等技术手段实现非遗移动鉴证备案等技术。
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关键是要认知、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站在非遗发展的现实基础之上,在世界文化艺术发展、世界产业发展的格局中,探讨非遗保护与发展转型的重要性。强化理论与前沿实践的总结与提升研究,做好战略的制定与规划布局,抓好非遗资源重点环节的管理工作,不断建构非遗管理体制与体系,推动市场体系的成长,真正做到育民、惠民、富民。建立非遗管理的支撑体系,文化投融资,特别包括文化财政、文化税收、文化市场及工商管理等服务支撑体系,强化法律制约、政策的引导、行业的管理。
非遗资源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探讨仅仅是一种开始,因为非遗资源管理是一个新的业态,更重要的是,在新的形势与环境下,非遗资源管理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与新的机遇,急需突破,更需要我们共同探究与面对。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让非遗保护恰巧赶上非遗的消失,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