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现有宋摹本,绢本设色,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纵28.7cm,横335.5cm,共绘了46人,其中女21人,男28人,主要人物反复出现。
(局部)
《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
01
创作缘由
关于《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缘由,有两种说法。《宣和画谱》记载:后主李煜欲重用韩熙载,又“颇闻其荒纵,然欲见樽俎灯烛间觥筹交错之态度不可得,乃命闳中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
《五代史补》则说:韩熙载晚年生活荒纵,“伪主知之,虽怒,以其大臣,不欲直指其过,因命待诏画为图以赐之,使其自愧,而熙载自知安然。”
(南唐后主 李煜像)
总之,此图是顾闳中奉诏而画,据载,周文矩也曾作《韩熙载夜宴图》,元代时两者尚在,今仅存顾本。
02
画面场景
全图共分为五个段落,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诸人;
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幺舞”,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
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坐床上休息,韩正在净手;
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
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全卷以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各个情节,每段以屏风隔扇加以分隔,又巧妙地相互联结,场景显得统一完整。
作品如实地再现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景,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清歌艳舞、主客揉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但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画中随意甚至淫糜的气氛与主人公抑郁气质的奇特混合。
峨冠褒衣、气宇不凡的韩熙载在每段画面都出现。他是夜宴的主人,在宴会中亲自击鼓,甚至袒露胸襟,似乎在享受着夜宴所带来的欢愉,但画面中的韩熙载却又神情落寞,显然并未真正融入欢宴之中,他到底在忧愁什么呢?
03
韩熙载其人
这还要从韩熙载的身世背景说起。
画中的主人公韩熙载(902~970年),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后唐同光年间登进士第,因父被李嗣源所杀而逃奔南方避乱。
历事南唐三主,官至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
史载韩熙载少有大志,南渡时声称:“江淮用吾为相,当长驱以定中原。”
他审时度势,反对南唐盲目北伐,但建议未被采纳,南唐也因此向后周割地十四州,国势日蹙。
后主李煜即位后,赏识韩熙载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欲加重用,但是韩熙载知道南唐之事已不可为,于是纵情声色,不问政治。对此,韩熙载自己的解释是:“吾为此以自污,避入相尔,老矣,不能为千古笑。”
显然,纵情声色的背后掩藏着壮志难酬的心灵苦闷,这就不难理解画卷中的韩熙载为什么郁郁寡欢了。
04
艺术价值
此画布局有起有伏,情节有张有弛,尤其人物神态刻画栩栩如生。
如“听乐”段状元郎粲的倾身细听动姿、李家明关注其妹的亲切目光、他人不由自主的合手和拍;
(红色衣服者为状元郎粲)
“观舞”段王屋山娇小玲珑的身姿、德明和尚背身合掌低首而立的尴尬状等等,传尽心曲,入木三分。
最出色的还是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长髯、高帽的外形与文献记载均相吻合,举止、表情更显露出他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他在宴会上与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都揭示了他晚年失意、以酒色自汙的心态。
此画线描精密,写实性极强,精确的游丝细线,(细过发丝)笔笔是道,紧动畅远,刚柔相济,密不透风,舒展超逸。有极强的线描难度。但遗憾的是,从此后至近代,再无画家有所突破。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翔子,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