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楷书知识_楷书的源流

2011-07-23 |浏览:949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来的。
       我们要通过练习楷书掌握书法艺术的技法基本功,就要对楷书怎样演化来的有个认识,以深化对楷书的理解。
       文字产生以后还在点画符号的时期,就逐渐有书法。到商周、秦汉,古文字已从大篆和小篆而演变为隶书,当时书法作为艺术还不完全自觉,但是已经形成一套书写技法,也有书法理论出现,善于书法的文人已经对书法优劣有评价。如传秦国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以后,观赏兴叹了七天,忧悒自己写的字太没有骨力。可见,从那时起书法的好坏,写的是否有骨力,就是评价书法的一种标准。不过那个时候,书法的好坏并不影响实用,因为它还不是以艺术品出现,不是以观赏为主要功能。
      文字的变化总是和实用不可分,简化笔画,方便书写是文字演变的一种规律。所以文字演变往往从民间开始,约定俗成,经过官方加工整理并确认,就成为官方文字,成为大家共同承认的规范化的文字。汉末草书的出现,书法就成为观赏艺术品,成为人们收藏欣赏的宝物。从此以后,一方面是以实用为主的书法;另方面名家作品也成为历代宝藏的艺术品、文物。
     汉代隶书已经比篆书笔画简化,书写也容易得多。但是,写波磔的笔法还是很麻烦,所以在实用当中自然会出现简便的写法,即是楷书。

#p#副标题#e#

  
                 图01                                    图02
 

  
                    图03                                          图04
 
 
      楷书传说是汉上谷人王次伸开始作楷法,少波势,字以方广,字方八分。可见最初的楷书体是缺少波磔的隶书,如武威汉简中这些字(图01、02),如果用逆入回锋等楷书笔法来写就是楷书。从这变化中,可以看出楷书笔法比隶书要复杂和丰富。所以,隶书在楷化过程中,往往是先在结构上变化成接近楷书。和《韩仁铭》  (图03)等成熟隶体相比,既可看出墨迹和碑刻的不同,也可看出民间、下属写的和上层官府书家写的区别。
#p#副标题#e#

 
                   图05                                       图06

 
                 图07                                                    图08


     楷书化进一步发展,楷书的结构和笔法更成熟,隶书的成分越来越少。传说汉魏的钟繇,对使楷书脱去隶书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楷圣”。现在留存他的作品,大都是晋唐人的临本,但总留有原笔迹的基本面貌。如《宣示表》  (图04)、  《荐季直表》  (图05、06)、 《还示帖》  (图07)。从这三件作品来看,  《宣示表》受唐人书风影响较大,但是总的讲都还受隶书影响,留有它的遗意,如结体趋横势,笔画左轻右重,挑钩不露,捺笔重,等等,和三国吴《谷朗碑》(图08)的字体接近。

#p#副标题#e#

 
   图09                                                      图10


      到了东晋以后,楷书已进一步成熟,如王羲之的《东方朔画赞》、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图09)相比,点、横、钩、撇、捺已是完全楷书的笔法,结体也由横势成为纵势。但是还存在那个时期的风格影响,如横画顺锋入笔笔力轻、线条细,右边收笔重、线条重、线条重,暗锋收笔,笔力也稍重,挑钩已露锋但不长等。到了隋唐时期,在继承传统当中不断发展,楷书已高度成熟,出现多种多样的风格。如隋代的《董美人墓志》、  《苏孝慈墓志》(图10)等。前者书法端庄劲挺,结体严紧工整而富于变化,风格清丽明快。后者结体精密,笔画精到,风格秀雅。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楷书的源流,作者:秩名,来源:本站,来源地址:)

下一篇: 欧、颜、柳、赵四体结体和笔法

欣赏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