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的一句感言:只有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这次的“碰撞”是我们成长之路上的一粒彩色的闪闪发亮的石子……
观点四:支持幼儿再创造依据解读作品中的信息
幼儿创作过程如果出现了良性循环,那么孩子们从情绪情感、态度、习惯、能力方面则会迅速发展,如何做到良性循环?那就需要教师依据解读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信息,有针对性的选择支持策略,推动幼儿快乐发展。具体方法可归纳为:情感问题用“心”解决,“心”为爱心、接纳、交流、沟通,打开幼儿的心结;态度问题用“比”来解决,“比”为互相比较,学习他人创作的态度,要认真做事;习惯问题用“法”来解决,“法”为方法,学习做事方法,养成好习惯;能力问题用“练”来解决,“练”为运用好的方法,多尝试,提高能力。
观点三:解读作品的方法灵活多样
这个问题老师们在讨论的时候也很热烈,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解读的方法也很多,尤其提出了“望、闻、问、切”,还提出了具体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我们老师可以多看一看,品读老师们的提法。我要说的是:方法有了,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我们带班过程中,根据当时的情境选择简便易行的方法,既能有序带好班,又能够清楚的观察了解幼儿的想法,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支持幼儿。我们还要把握:“望、闻、问、切”的内容,做到“望”有目的、“闻”有选择、“问”有技巧、“切”有策略,这样就会避免盲目性。
观点二:解读作品的侧重点要因人而异
老师们都谈到了,我们可以结合作品的两方面进行解读,一是显性的:包括技能技巧方面,如:用色、线条、布局、内容的丰富性、背景、表达等等;二是隐性的:包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表达、生活经验的了解等等,虽然看似有的点跟绘画作品关系不大,但是他是解读作品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个性需求、能力差异等选择不同点进行解读,制定相应的支持策略。
我想表达的观点:
观点一:每幅作品都有解读的价值
每幅作品对于作品的作者“孩子”来讲它是唯一,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体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以及各种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有的我们需要情感上的关注,有的需要生活上的帮助,有的需要能力上的支持等等,不同的作品在解读过程中有不同的价值,因此说每一幅作品都有解读的价值。
我想说的一句话
大班组老师们:很高兴能够多次在这个交流平台上看到你们的身影,感到是那样的亲切,真有一种见字如见人的感觉,字里行间都展现了你们的所思所想,每一位教师都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互相提出问题、解答问题,互相学习好的方法,真正的融入到了讨论话题之中,现在我想说的一句话是:你们都是好样的,有了大家的融入,相信大家会进步更大更快的,让我们携手前行!!!
幼儿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表达自己的一种情感或者想法,我们作为教师要去了解,甚至去和幼儿学习。从孩子的作品中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他们需要,帮助鼓励幼儿解决困难和问题。
我们老师提出了“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解读孩子的作品非常好,把中医学迁移到我们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教育中来,真所谓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实我们细想想我们进行的教育哪儿能离开这四个字,因此我们就要突出一个“巧”字,“巧”就包括“巧妙”和“技巧”,每一个字都可以从这两方面展开,如果真的把这两方面做好了,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做到“巧妙”和有“技巧”呢?从老师们的评论中也可以看出来,那就需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了解幼儿的表达特点等等,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的“望闻问切”。
幼儿每一幅作品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值得我们去品读,不单单是我们职责所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需要,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关注、倾听、交流,需要被他人所欣赏,需要自我表达的空间、时间、平台与机会,因为正像老师说的一样:运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想法是幼儿惯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
孩子的天空是透明的,没有秘密,有了不愉快的事情,有的孩子倾诉,有的孩子哭泣,有的孩子不语,我想画画可能是个比较适合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孩子表达出来了,就是在向老师寻求帮助……我非常同意吴老师的留言,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有一首歌叫“女孩儿的心思男孩你别猜”,今天结合这个研讨话题,我想给这首歌改个名,就叫“小孩儿的心思老师你别猜”。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一个原因,我们很难读懂。但是老师努力去理解,这就是我们老师的职责与使命。这个话题,我们还是需要继续下去。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作者:翔子,来源:未知,来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