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1990年代我一直是画超写实的,实际上超写实就是一种重复劳动,很容易疲惫,艺术家首先要能够感受对象,然后再表达对象,一种题材重复多了,感受力会下降、迟钝,我也不例外,我画超写实实际上没有按照某一种方法来进行绘制,纯粹就是按照绘画的感觉,大笔触,越画越深入,最后就画成了很写实的状态,自然而然就画成了那个样子,但再往下就发现越画越笨,感觉迟钝了,原来就是这样打稿子,后来发现要用尺去量,再后来恨不得拿一个九宫格去弄,最后勾好了一点点地填,我很警惕这个事情。于是就开始创作“现场”绘画。
一定要自我调节,怎么调节呢?现在画一段时间的超写实,疲惫了,就画一点现场,然后再画超写实,这样创作始终保持在兴奋状态,就是保持感觉的新鲜,这个很重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为什么绘画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如果是技术会越画越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调节自己,保持新鲜感。
这批作品,几乎没有卖过。我很迷恋的就是里面的绘画性,在创作的时候,我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是一天的时间,将极其复杂的一个场景,以极其准确的造型、色彩还有极有趣味的笔韵将它表现出来,这种画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极致,我的极致不只是表现在画得极端的细、像这个上面,也有其他元素的极端。我超写实卖了很多,现场作品到目前为止大概有四张流落在外,而且原来卖出的一张我又自己把它买回来了。
上一篇: 儿童绘画心理学概述
下一篇: 论束新水的绘画艺术在山与入世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