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少儿美术——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2011-05-16 |浏览:2608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第八届全国少我绘画大赛获奖作品

    美在似与不似间   述评/杜相伯                       

    当我们打开这一幅幅精美画作时,仿佛感受到了那一颗颗鲜嫩的心超越时空的律动。这种奇特的想象、繁复的构成、果敢的线条给我们带到人世之初,那种混沌未开、原创冲动的神秘境界。


《梅花、水仙》马沛轩 5岁
 

《梦,我飞起来超上大牛》李旭涛 4岁


    也许有人会说,画得难看死了,一点也不像,有的简直就是那乳臭未干的毛孩的湖涂乱抹!
    对儿童绘画的这两种认识、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引发了我们对儿童绘画进一步的思考。#p#副标题#e#
    一般绘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技法传输为主、以画得“像”为标准的临摹教学法,这是一种制造“画匠”的歧途,是应该教育的结果;一种是以审美为导向的自由绘画教学法,注重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体现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


《别抽烟了》王锴雯 4岁
 

《爸爸,快点》朱钰森 3岁
 

《小脚小手在一起》吕俊旭 4岁
 

《太阳升起起的时候》刘佳玲 6岁


    两种绘画的方法引来两种绘画的状态:一种是具像的、真实的,一种是抽象的、变形的,换言之,是“像”的和“不像”的。一般说来,特别“像”的不属于美术的范畴,比如,照片、复印的图像;而当一个美术家把生活变化成艺术的时候,他总要借助所画的对象表达点什么,省略点什么,夸张点什么,寄托点什么……于是画作不可能是具体的,而是与实际事物有差异的,这种抽象的、变形的、“不像”的作品,恰恰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内在情感。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老师把这种画画的“道理”讲得愈多,孩子们可能会画得越糟,老师应该为他们制造宽松愉悦的绘画氛围,不应给孩子过早地灌输过多的绘画技法,不要过早地往画得“像”、画像“对”上引导,“教”只能是在游戏之中启发诱导其纵情挥洒的“不教而教”;在这里培养兴趣是关键,绘画的技法和知识让他们在不断的实践中体验和完善。#p#副标题#e#


《春游去》周子 6岁
 

《骑马多快活》孙琳 8岁


    真正的艺术品在于他渗透着人类的天性。儿童画是他们天性最自由的释放,这种行为带着儿童先天性的记忆,葆有未被污染和扭曲的纯真,恰是那种元气未泄未凿、具有特导功能的原创力。他们在作画时,从不愿模仿别人,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驾驭着他们的小手,画出使成年人或者他自己都感到惊奇的作品,其中有些精品完全和世界级大师的作品相媲美!
 


《拔牙》陈熙芮 5岁
 

《看晚报的爷爷》单博深 5岁

    你睢:《十字路口》用色彩和线构成了对现代城市的意向,画中的人完全的抽象的符号;《骑马多快活》则表达8岁儿童骑以时快乐的感觉;《拔牙》主体极度夸张,渲染了被拔牙者痛苦的样子;窗前《看报的爷爷》则抓住了爷爷胡子和眼睛的细微特征,主体非常突出;《春游去》纯碎是由线勾出的象征符号,水平的线显出动感;《小脚小手在一起》表达了4岁幼儿初玩色彩游戏时的兴奋心情;《爸爸,快点》用形象画面表达了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状态;《骑马赛球》作者大胆运用水墨画的韵味,不求形似,且力透神似;《梅花,水仙》的画中,5岁的小作者果敢用笔,透出大气,甚至连有的成人画画也不敢比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苏东坡这首诗道出了“画匠”作画只求形似,是儿童般见识,不师的画才突破了“诗必此诗”的僵化。
    “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的媚俗,不似为欺世”,大师齐白石的这一句哲思睿语,也许道出了绘画的真谛。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美在似与不似之间,作者:秩名,来源:本站,来源地址:)

上一篇: 诗画相映 意境传神——陈铁桥

下一篇: 受印度—尼泊尔范本影响的敦煌“吐蕃系”绘画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