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详情

《秘密花园》那些事儿

2015-11-09 |浏览:842次 | 编辑: 加载失败
分享到: 

    最近艺术商业圈有些浮躁,关于艺术方面的有本书在市场上很畅销,下面我们来谈谈这本书:
 


来自网络
 


    前段日子风靡全球并掀起涂色风潮的《秘密花园》的火爆势头还没完全过去,它的作者,英国著名插画家乔安娜·贝斯福,又于近期出版了第二本填色绘本《魔法森林》。
 


来自网络
 

  据说后者的目的是降低难度,将繁复精致的图案主角——植物们,换成了动物们。因为书中动物特别多,在欧美很受孩子们欢迎。

  然而不得不说,本书的畅销也不完全是由于书本身内容多么出类拔萃,各大媒体的完美营销策略、明星效应、社交网络等因素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书画类新媒体,我们抛开这些不谈,就来看看《秘密花园》书中的图案,水平到底有多高,图样有多复杂,是否真的解压?完成填色后骄傲地将其晒到微信朋友圈、豆瓣、百度贴吧的读者们又有怎样的造诣?
#p#副标题#e#
 

  先来一睹狂热的读者们在“阅读”《秘密花园》后的大作吧:
 

  猫头鹰系列:


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
#p#副标题#e#


 

  蔓藤系列:


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
#p#副标题#e#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起我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古称"绞缬"。因其主要产地在大理,染布者大多为白族,故人们又把它叫做大理扎染、白族扎染。
 


来自网络
 

  如何?二者的纹样是不是神奇的相似?

  扎染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十世纪时,更有宋仁宗明令严禁扎染物品民用,把它作为宫廷专用品。
 


来自网络

 


来自网络
#p#副标题#e#

 

  可见中华民族向来在美术上就拥有在世界范围内脱颖而出的惊人创造力,当一本从异国漂来的的线条已定的绘本,摆在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面前时,我们可以快速地赋予它美妙的色彩。然而,此时我需要傲娇地说一句:这压根儿没什么好显摆的!

  其实,依循我国传统技艺“扎染”制成一件艺术品,远比完成一本《秘密花园》的填色工序要复杂精妙得多,更有趣的是,扎染不仅会创造出一幅画的色彩,还会同时以一种独具匠心的方式创造出这幅画的线条。 元代著名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云:“缬,撮采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班斓谓之缬。”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来自网络
#p#副标题#e#

 

  扎染取材广泛,常以当地的山川风物作为创作素材,其图案或苍山彩云,或塔荫蝶影,或民族风情,或花鸟鱼虫,妙趣天成,千姿百态。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薄如烟雾,似梦似幻,韵味别致,有种自然的拙趣。
 



 

  除了扎染,我国汉族宫殿、坛庙建筑中的常见的藻井图案也值得一提。藻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彩绘的纹样丰富、结构完整、表现手法精密,与《秘密花园》中的图案也异曲同工。

  像这样:

 

  
来自网络

 

  敦煌藻井图案
 


来自网络

  张大千临摹 盛唐敦煌藻井图案
 


来自网络
#p#副标题#e#
 

  张大千临摹 盛唐敦煌藻井图案
 


来自网络

  张大千临摹 盛唐敦煌藻井图案
 


来自网络

  张大千临摹 盛唐敦煌藻井图案

 

  可见古人为了装饰藻井,依循其建筑造型特点,以精妙的构思创作出了这些图案(藻井图案以“莲”居多),严谨地勾画每一条曲线,并施以搭配和谐又给人明丽、华美视觉效果的色彩,这真是个不小的工程,是为真正的艺术创作过程。

  无论扎染艺术品还是藻井图案的创作都非常不易,不像我们拿着一本小小的现成的黑白绘本,花上几天往里填色就能完事。相比起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些精妙绝伦的艺术瑰宝,一些在《秘密花园》上毫不讲究地填充好颜色,就把作品晒到朋友圈,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真的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艺术创作过程的人,便显得相形见绌。我只能说,中国艺术的世界很大,你快去看看。

  让我们回头再来看看《秘密花园》这本书,思考下鼓励读者像玩游戏一般去填色的序言,和出版方打出的所谓“纾解压力、放松身心、净化思维,发现生活之美、创造艺术之美”的营销之辞,作者乔安娜·贝斯福创作出的这些童话插画般的美图风格清新,的确赏心悦目,尤其符合很多女性的审美,但填涂过程是否真的“解压”让人质疑。如果的确解压,不知道是否正是因为从古至今灿烂的华夏艺术一脉相承下来,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已经流淌着根深蒂固的对这种工艺美的欣赏,和对艺术创造难以抑制的热情。当《秘密花园》的读者专注地去填色,去描绘一个梦,循着纸上的唯美清新的线条,以色彩绘画这种形式,跟心底的秘密花园絮絮道出无限心事和压抑的情感时,可能那时的他们,压力的确得到了释放,好似卸下面具在做自己,在跟从人类本性。

  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都本应该有色彩,而不只是循规蹈矩,剩下冰冷的线条。这是一切绘画的功效,也是几乎所有艺术的“疗效”,恰似我们投入地唱一首歌、演奏一支曲子、跟着跳一次藏族锅庄舞,甚至是,打一场网游。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被《秘密花园》治愈。

  根据作者对身边学绘画出身的资深编辑们、“设计狮”们,以及“不解风情”的“程序猿”们进行的一番采访调查后得知,事实上有很多办公室白领都不会认可它“解压神器”的地位,也不能理解此书的乐趣。

  “首先我觉得这里面的图在视觉上就不解压,密密麻麻的,太多太乱看着会心烦,也容易引发密集恐惧症”,“这书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红楼梦》小人书,那时我喜欢给里面人物的裙子涂色,但现在让我工作之余涂完这本《秘密花园》,我会不耐烦的,觉得没有意义”,“因为我会画画啊,觉得这个比较简单吧,没有想涂色的冲动”。几位设计师如是说。可以看出,这几位设计师很在意书中的图案本身对自己的意义,又因为绘图属于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因此不感兴趣。而作者个人认为,这可能与本书的画风也有几分关系。正如《秘密花园》的编辑推荐亮点所说:全书手绘而成,图案精致复杂,风格唯美清新。此书的作者是织物图案设计专业出身,我们都知道设计师之间也是有风格差异的,有的工于线条,有的衷爱写意等,所以如果你试图让一位波普风格的设计师在唯美清新风格的插画家设计的图案填色游戏中释放压力,找到乐趣,甚至欲罢不能,似乎的确是一件牵强的事,说不定会让他更加痛苦。
#p#副标题#e#
 

  好了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眼来自程序猿们的吐槽:
 


来自网络

 

  说到无聊、浪费时间,有人说社交网络激发了《秘密花园》参与者们的竞争心理和跟风心理:比谁填的色更好看;朋友圈里大家都在玩所以自己也要跟上。这就像当时流行绣十字绣、反手摸肚脐、发“手写微博”一样,它们看起来都很无聊、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可是,我们的生活又到底在追求怎样的意义呢?艺术似乎一直都被看作是一种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东西。这群人的裸奔和那群人的墙上涂鸦,莫奈晚年迷恋于画睡莲,而梵高痴迷于大多数人看不见的向日葵迸发的热情,这些好似更加让人费解。

  《秘密花园》像一个傻瓜式相机或是一个等待妆扮的圣诞树,它简化了空间逻辑,将美术创作的难度约束到只需填色的范围内,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用色彩自由创作的基体,它缩短了美术爱好者们的交流距离,也让跟风的迷茫又孤独的都市现代人们有了新的共同话题。当然,虚荣且肤浅的叶公好龙者们也趁机找到了一个新的炫耀对象。

  虽然此书的走红让人质疑与水军密不可分,但这样一个陶冶情操的风潮刮进大众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拿起画笔接近美,感受绘画的魅力,我想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不过,它真的是被过度热捧了。

  一位同事说:“我老婆是清华美院毕业的,当她买了这本书后,就想再买一千只画笔,因为她觉得这样复杂的图案就应该配上复杂的填色工程”。也可能,《秘密花园》只是让你想起了一个梦。
 

 


(责任编辑:王翔)


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编仅作学习交流,非商业用途,所有文章都会注明来源,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原文章信息:标题:《秘密花园》那些事儿,作者:网络,来源:全息网,来源地址:)

上一篇: 螺旋形的防波堤

下一篇: 直视英国雕塑教育

-----主办------

河南省知青书画院

----技术支持----

全息数字科技(河南)有限公司